兰妮 原标题:寻找丢在中国的童年 美籍华人兰妮一直在和信息赛跑。每一分钟,这些宝贵的信息都在挥发,“像铀一样变得越来越稀薄”。在快速变化的中国,情况更是如此。 它们可能是报纸上的一行小字,可能是若干年前某人的一句低语,在过去的10多年时间里,兰妮把这些信息收集起来,努力为那些被海外人士收养的中国儿童,拼凑出完整的身世故事。 一个由她上传的视频在网上广为传播。镜头聚焦在一个个黄皮肤黑眼睛的女孩儿身上。她们流利地说着外语,在铺满阳光的草地上赤脚奔跑,身后是典型的欧洲田园风光。 唯一透露身份的,是自我介绍时,她们特殊的中文姓氏——“社”。同“国”“党”“福”一样,这是中国福利院过去常赋予孩子的姓氏之一。这些女孩儿都来自湖南衡山福利院。 她上传的另一段集体寻亲视频,甚至引发了更多关注。这一次,孩子们来自重庆地区的福利院,数量多达20人。 今年46岁的兰妮,和丈夫也收养了3个中国女孩儿。因为会中文,有不少收养家庭找到她,委托她帮助孩子在中国寻亲。10多年来,她帮助过的家庭中,有上百个寻亲成功。 兰妮热爱户外远足,但来自收养家庭的邮件和电话,将她拴在电脑和手机旁。几乎每天都有新的收养家庭联系她,也有中国父母找到她,她不得不整天对着屏幕,在这些家庭间来回切换、匹配信息。 中国涉外送养的儿童数量已大幅减少。在最大的收养国美国,每年收养的中国儿童数量,已从巅峰时期的7903人,降至2016年的2231人。但在已被送至国外收养的15万中国儿童中,回国寻亲的举动,却越来越普遍。 在许多人眼中,他们是“幸运儿”,命运因跨国收养逆转。许多人不理解的是,已经在海外过着优渥生活的他们,为何迫切渴望寻找亲生父母。 一位美国养母回忆,有人鼓励孩子们“不要在意过去,要朝前看,多想想在美国的美好生活和无限机会。” 兰妮和丈夫鼓励收养家庭帮孩子寻亲。寻亲的困难,在于收集信息。在广州领养二女儿时,他们注意到,费用清单上列着一项425元人民币的“报纸广告费用”。福利院工作人员说,这是为弃婴刊登寻找亲生父母公告的费用,但当他们索取一份广告复印件时,却被告知“不能给收养父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