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中医养生 > 经络养生 > 三伏防暑养生手册

三伏防暑养生手册

时间:2018-01-08 22:07  来源:  阅读次数: 复制分享 我要评论

  温州网讯 伴随着持续的高温,本周五将迎来今年入伏第一天。“三伏天”的“伏”指的是“伏邪”,即暑邪。暑邪乘虚深伏于体内,而不被人察觉。如不及时除暑邪,到了秋天,火邪克金,而伤肺气,导致人的免疫力下降,患上感冒、咳嗽等疾病。所以“三伏天”养生很重要。而现代人喜欢躲在空调房里降温防暑,这很容易为疾病埋下祸根。专家提醒,少待在空调房里,夏日应顺应自然,养生重在养肺、健脾、除湿。以下为科学的防暑祛热方法,大家不妨一试。

  以阳补阳法

  三伏天阳气最旺,此时运用温热养阳的治疗方法,以补充阳气、温散寒邪来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能预防疾病。

  以阳补阳,可不是晒太阳,而是用中医传统疗法来增加体内的阳气,最知名的方法就是冬病夏治。由于夏季阳气旺盛,人体阳气也达到四季高峰,尤其是三伏天,肌肤腠理开泄,选取穴位敷贴,药物最易由皮肤渗入穴位经络,以达到治疗冬季易发慢性病的效果。

  冬病夏治的方法很多,有穴位贴敷、温针、中药内服等,其中穴位贴敷运用最多,接受人群最广。7月8日,温州市中医院冬病夏治火热开诊,首日贴敷量就达1000余人次。贴敷现场,治疗者在工作人员的分诊引导下流程规范、秩序井然,医生们根据他们所患疾病和体质辩证取穴,以保证穴位贴敷疗效。当天上午,该院针灸科主任郑士立医生主讲的健康大讲坛“三伏天话冬病夏治”,让市民增加不少知识。该疗法适合人群,包括慢性支气管炎、哮喘、慢性咽喉炎、过敏性鼻炎、肺气肿、小儿哮喘、小儿易感冒等呼吸道疾病患者;慢性胃炎、慢性肠炎、脾胃虚寒性腹泻、消化不良、厌食、胃痛、小儿腹痛等慢性消化系统疾病患者;免疫功能低下、四肢冰冷、畏寒、亚健康状态等人群。

  7月8日是市中医院开展的冬病夏治的加强灸。7月18日头伏开始后,我市各大医院将全面开展冬病夏治,市民可就近前往。

  养生人士自己在家也可以通过艾灸来以阳补阳。最好是选择三伏天的中午,因为艾灸是热的,在最热的时候做艾灸,效果最好。艾灸保健穴位有足三里穴(位于小腿前外膝眼下3寸,胫骨前嵴外侧一横指处)、气海穴(位于腹正中线脐下1.5寸处)、关元穴(位于腹正中线脐下3寸处)等。

  刮痧祛暑法

  进入三伏天以后,人的体温调节功能容易失常,特别是年老体弱者,容易发生中暑。刮痧就是治疗中暑最好的方法之一。家人万一中暑,怎么办?你不妨按以下方法帮他刮痧祛暑。

  头面部:刮头部额中带(额部正中发际内)以及印堂穴(两眉毛间)、人中穴(鼻下)。

  背部:从后颈部刮至背部,即从大椎穴(脖子后方颈椎最突出的一块骨头,其下方的空隙处)刮到至阳穴(背部正中线上)。

  颈椎两侧:刮肺俞穴(背部第三胸椎棘突下,左右旁开二指宽处)至心俞穴(背部第五胸椎棘突下,左右旁开二指宽处);另刮天宗穴(位于肩胛部,冈下窝中央凹陷处)。

  上肢:刮双侧曲泽穴(肘横纹上,肱二头肌腱尺侧缘)至内关穴(手腕横皱纹往上约三指宽的中央)。刮双侧的曲池穴(曲肘横纹尽处)以及合谷穴(大拇指和食指的虎口间)。

  刮痧需要水牛角或玉的刮痧板,如没有上述工具,勺子也可以应急,刮拭时需在刮拭部位捈抹刮痧油或橄榄油等。每个部位刮拭20~30下。刮痧时治疗者不要面向电风扇或风口,刮痧后两小时内不要冲冷水澡。

  【活动】周四(7月17日)晚上7点,温州中天福健康园有一场刮痧防中暑的讲座,养生人士去听一听、学一学,用处很大。公益讲座地址:南洋新村2/3幢106号(鹿城法院西边巷北)。

  伏茶消渴法

  伏天喝伏茶,是很好的祛暑方法。我市的街头巷尾都有不少免费伏茶点,茶水由金银花、夏枯草、甘草等十多味中草药煮成,具有清凉祛暑的作用。但对于喜欢DIY(自己动手)的人来说,自制伏茶、防暑茶来对抗三伏天也不错。

  市中医院呼吸科专家特推荐了这款自制伏茶方:银花10克、竹叶10克、夏枯草15克、荷叶10克、炒扁豆15克、藿香10克、佩兰10克、生甘草3克。以上配方为一帖药量,在煎药时可适当多加点水,比如煎两次共1000毫升水左右,适合2~3人一天的服用量。

  乌梅茶:将乌梅和甘草按5比1的比例放入锅中,取汤汁冲泡绿茶即可,有防暑、敛肺、生津等功效。

  枸杞茶:枸杞10克、薄荷3克、五味子12克、菊花6克放进茶杯里,沸水加盖闷泡10分钟至味道渗出即可,有补肺生津、治暑热烦渴及清热降压的作用。

  粥汤健脾法

  最难熬的三伏天,人们的食欲大幅下降,直嚷嚷着:不知道吃什么好。这时候来一碗水润靓粥,既香气扑鼻又容易入口。粥类易于消化,既能帮助补充因大量出汗所消耗的水分,还能快速补充血糖和能量,是消暑的最佳主食。

  为了保证营养,并能健脾祛湿,可在做粥时多加点料,如加入豆类(如绿豆、黑豆)、杂粮(如薏米、燕麦)、果蔬(如西瓜皮、苦瓜)、药材(如荷叶、金银花)等,能加强粥的保健效果,同时补充维生素和微量元素。推荐以下几款消暑粥。

  荷叶茯苓粥:荷叶1张(鲜、干均可),鲜紫苏10片,茯苓50克,鲜淮山100克,薏米30克,粳米或小米100克。先将荷叶、紫苏煎汤去渣,把茯苓、淮山、洗净的粳米或小米加入汤中,同煮为粥,出锅前根据口味下适量糖或盐入锅。荷叶具有消暑利湿、健脾升阳的功效。由荷叶茯苓煎熬而成的粥对暑热所致的头胀、胸闷、小便黄、湿热泻痢有较好的疗效。

  银耳白果粥:香糯米150克、银耳20克、白果50克、枸杞、精盐少许。将银耳洗净,用冷水浸泡去根,撕成小朵,白果用热水烫过切成两半。文火熬煮成粥后,再放入银耳和白果,煮开即成。此粥适合夏天健体消暑,同时还附带了美容养颜的功效。

  旅游避暑法

  面对热浪滚滚的三伏天,很多人还是选择了逃避的方法——旅游。我国面积广袤,三伏天里依然清凉的地方很多,在那里待上几天,呼吸清新的空气,感受凉爽的天气,不失为一种养生方法。

  40岁的白领林女士日前就带领自己的一大家子,浩浩荡荡地奔赴北方避暑去了。“我们这里很热,你那里呢?”“我这里很凉爽,特别是满眼的绿色更让人舒服。”林女士在微信里与朋友的对话,让朋友好生羡慕。她建议朋友去森林公园等地旅游避暑。几天后,林女士回温了,才走下飞机,一股热浪扑来,“温州真热啊!”但是她却没有像以往那样害怕,每当大汗淋漓时,她就闭目冥想,想那避暑胜地的绿色场景,一通想象过后,她觉得没那么热了。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