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倒是想成为我自己的偶像。”当被问到在体坛中以谁为偶像时,谢杏芳这样说道。这位温婉沉静的广州阿妹,偶露霸气峥嵘,引起了全场的热烈掌声。 1月6日下午,黄埔书院闻道读书会在289广州文艺市民空间举行,谢杏芳来到现场,讲述她关于蜕变的故事。运动员生涯拿过8次世界冠军,退役之后攻读北大硕士生,成为时尚辣妈,又转身创立母婴品牌,因此她以《蜕变——从运动员到创业家》为题作分享。 本次活动公告一发布,报名人数迅速突破千人。为了让更多朋友可以领略世界冠军的风采,活动还开放了视频直播渠道,观看人数达到近40万。 分享之前,黄埔书院仲伟合院长发表致辞,感谢了支持黄埔书院的各方,更重点介绍了谢杏芳的成绩与辉煌,对她的应邀表示诚挚的谢意。黄埔书院企业家高端思想社群“读行汇”也邀请谢杏芳以荣誉会员加入。 谢杏芳娓娓讲述了她当年训练的艰辛、面对成功与失败的态度,也聊了儿子的教育和她对亲子关系的看法,还分享了她创业的考量与读书、学习的感悟。一个下午,我们看到的不再是领奖台上、羽坛上叱咤风云的世界冠军,更是一位温柔感性、顽强执着又活得极为通透的现代女性。 运动员·坚韧豁达 经历过无数场比赛,谢杏芳印象最深的是哪一场?她说,是1998年和张洁雯搭档,第一次斩获世青赛女双冠军那一场。原因在于,就在那场比赛的上一场,谢杏芳作为混双成员没有发挥好,与胜利失之交臂。 “李永波教练当时就训了我一顿,说你如果女双再这么打,国家队就不用进了。”那一年的谢杏芳18岁,一门心思就想进国家队,结果被这么一打击,在场边眼泪哗哗就流下来了。经过一个多小时的准备、热身,她马不停蹄地打了女双,却实现逆转,拿了冠军。因此这场比赛才让她终身铭记。 拿了女双冠军的谢杏芳没想到,自己之后被分进了女单队伍。“我从小就喜欢打双打,因为有人分担,犯了错也是一起挨骂。”幽默的话语引起了全场的欢笑,但背后却是她年纪轻轻就背井离乡,一个人在北京顽强地适应着生涯的变化。住在地下室,每天艰辛异常的训练,打法变化引起的不适,都没有打垮谢杏芳,反而使她更加强大,最后站上最高领奖台。 熟悉谢杏芳的人都知道,她职业生涯虽拿过8次世界冠军,但遗憾在于没有拿过奥运会金牌。2008年北京奥运,她闯入决赛,却败给了队友张宁。在闻道现场,谢杏芳回忆了当年的苦痛:“这是我的问题。心理压力太大了,太想赢了,结果导致失眠,同时又要高强度训练,就生了一场大病,有整整一个月都没法训练。” 但时过境迁,现在的谢杏芳回头看,却不感到遗憾:“只有那个时候觉得很在意,过了之后反而觉得没关系,很多挫折都是一种经历,过了反而觉得好玩。”她的豁达与通透,让人心生敬意。 母亲·理念先进 谢杏芳给自己的儿子起名叫“小羽”——羽毛球既是谢杏芳人生的关键词之一,也是她和林丹相遇相爱、组建家庭的因缘。 在孩子教育上,谢杏芳也有许多自己的心得。首先,运动员出身的她自然非常注重让孩子锻炼身体。“这不仅是为了身体健康,更重要的是培养心态。”因为体育运动中有竞争、有合作,有为了成功而拼搏,也有失败的挫折,谢杏芳认为,让孩子参加体育运动正是为了让他早早地学会如何在竞争中努力,又如何面对不可避免的失败。 “高考一年一届,奥运会、世界杯还是四年一届呢!”谢杏芳不希望自己的孩子以后面对生活时,处理不好压力。 她非常注重的另一方面,就是少儿阅读。小羽还很小,没办法自己看书,但为了培养他从小熟悉书籍,谢杏芳在繁忙的创业事务之外,坚持每天早上都要抽出时间来读书给孩子听。孩子自己在一旁玩耍也没关系,谢杏芳就读故事、诗歌,不慌不忙地熏陶。 在这个过程中,她自己也在读书:“以前还是运动员的时候,也就是读一些轻松的杂志。后来到北大读硕士,才发现读书很难。”虽然如此,她还是坚持阅读,从小说到学术书籍,一点一点地坚持下来,才造就了现在她不落俗套的优雅谈吐。而这,也是在给小羽做榜样。 谢杏芳对少儿阅读的重视正与黄埔书院创立“喜阅童行”的初心一致。因此她也在访谈中为“喜阅童行”倡导少儿体验式阅读点赞。 现代女性·独立自强 提到创立母婴品牌“杜芬”,谢杏芳讲述了自己的初心:“以前没生宝宝的时候,我是什么护理产品都会用。但生了宝宝后,为了他的安全,很多都不敢用了,于是就宁愿自己丑一点。但是后来觉得这样不行。作为追求独立的现代女性,不能什么都为孩子牺牲。于是我创立了母婴品牌,就是想让妈妈们既能美,又保证孩子健康。” “现代女性”是谢杏芳多次提到的词,而这正体现了她通透豁达、独立坚强的人生观。她提到自己对小羽的教育理念,和现在许多父母并不一样。 “很多父母都希望给孩子很多,房子、财富等等,但我不这么想。我只希望能给他最好的教育,教育之后他想干什么就去干,过他自己的生活,也不要和我们的人生太过纠缠。”这种注重孩子精神独立的教育理念,恰恰能培养出优秀的孩子。 有观众提问她,去北大读研时为什么选择了社会工作专业。谢杏芳说,这是源于自己对中国社会工作现状的观察。“在中国,社会工作还是刚开始,大家都不太愿意去当社工。我自己当过社工,去帮助那些社会底层的小孩,也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也可以带动对弱势群体的关注。”一番富有大关怀的话,引起了热烈的掌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