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市人民医院中西医结合科副主任李忱 记者 田琳 冬至刚过,享受了几日回温,人们又进入一次大幅度降温天气。对于生活在北方的人来说,每个冬季既寒冷又漫长。而在这漫长的过程中,如何养好身体,储备能量呢?中医认为,“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是自然界四季的特点,同时也是我们养生所要遵循的原则。如果冬“藏”不好,不仅冬季身体多病,还会进一步地影响“春生”、“夏长”,使得新一年的身体健康受到影响。所以,冬季养生一定要做好“藏”字功。 为此,本期健康话题,我们请市人民医院中西医结合科主任李忱,为我们讲讲关于冬季如何能“藏”好的养生之道。 冬藏不好 毛病自来找 专家解释,自然界中,很多动物在冬季都要冬眠,没有冬眠的动物也大多待在巢穴中尽量减少外出,这些都是典型的藏身:即将身体躲藏在温暖的地方,减少与寒冷的接触,避免身体热量的散失。人的藏身自然也是多待在室内较温暖的环境中,减少在户外的活动时间。简单来说,冬季我们要尽量“宅”一点好,衣着要尽量保暖,在户外还要做好防寒措施。 由此可见,冬藏,既是大自然植物与动物的生长规律,也是人类的一条养生原则,同时也体现了“天人相应”的中医原理。《内经》中有“冬不藏精,春必病温”的说法,说的正是冬季养藏之道,人若不懂得、不重视、不学会冬藏之道,那么,身体必然日趋虚弱。虚则寒邪乘虚而入,并伏藏于体内。伏邪积郁日久,等来年春阳上升,必发为温病。 冬藏有三样 样样要藏好 专家称,所谓“冬藏”,就是指人到了冬天,应该养精蓄锐、休养生息,有利于来年应对春生、夏长、秋收的付出和收获。 当然,冬季养生不能仅仅满足于藏身,把身体保暖好只是冬季养生的初级阶段。我们还要藏精。专家称,这里的“精”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它是我们体内所有精微物质的总称。除了生殖之精外,我们的气、血、津液等都属于精的范畴。这些精微物质对人体极为重要,是营养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物质基础。冬季保养好这些精微物质不仅对于我们维持健康、防止病邪侵袭有作用,同时也是为来年的身体健康打下坚实的基础。冬藏精除了保护生殖之精外,还要防止气、血、津液的耗散。所以,冬季要避免大运动量的锻练或工作,因为劳则耗气,同时大量出汗也会耗气伤津。我们不是主张冬天不锻练,而是要求锻练的强度应降低,以微微出汗为佳;大汗淋漓不仅耗气伤津,而且易受风寒之邪侵袭。 冬季,除了做好藏身、藏精,我们还要藏神。专家认为,中国医学里的神包括了人的精神、意识和思维活动。藏神并不是要减少甚至停止这些活动,而是要我们在冬季克制自己的欲望、降低自己的期望,避免过度兴奋。人在满怀期望或欲望高涨以及精神兴奋时,阳气升浮外越。这时阳气的耗散不仅快速而且隐蔽,往往在不知不觉中大量的阳气就散失了。所以在冬季,不宜给自己增加压力,不宜有攀比和争强好胜的心理。不宜放纵宣泄自己的情绪,宜保持心态平和。 在冬季三藏里,藏身最简单易行,藏精要做好也不算太难,难就难在把神藏好。如何控制好自己的精神、情志,这需要我们有意识地、循序渐进地去做,不能急于求成。 食药助补益 应因人而藏 俗话说,三九补一冬,来年无病痛。专家称,冬季气候寒冷,为了御寒保暖,人们应该多食用一些具有温热性质的食物,而少食用寒凉生冷食物。温热性质的食物包括糯米、高粱米、栗子、大枣、核桃仁、韭菜、小茴香、香菜、南瓜、生姜、葱、大蒜、桂圆、荔枝、木瓜、石榴、乌梅、鳝鱼、鳙鱼、鲢鱼、鳟鱼、虾、海参、鸡肉、羊肉、狗肉、肉桂、辣椒、花椒等。专家认为,人体在冬季时受到寒冷天气的影响,甲状腺、肾上腺等内分泌腺的分泌功能增强,以促进机体产生热量抵御寒冷,应适量增强高热量食物的摄入,并适量增加蛋白质、脂肪及维生素和矿物质的供给。 专家指出,“冬藏”中,对于老年人的补益,多主张在参类补药中,加入活血化瘀之三七,而最好是研成“参七粉”(即红参与三七按比例研粉)少量多次食用。早上服用,效果更佳。儿童冬食进补,多数应以健脾胃为主,不宜大补气血阴阳。为此,多主张用太子参、白糖参之类既补益脾胃之气,同时又是偏于缓补益气之药,或是加用白鸽肉炖服,更为有益。 总之,冬季的保健用药,应该围绕着“藏精益气”作文章,少用一些清解药。当然,对于一些体质属“热身”者,也不能拘泥“冬藏”,这是中医“因人而异”的治疗与保健原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