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程守勤 金陵晚报记者 朱菁菁 近日全国各地都进入了“冰天雪地”模式,南京更迎来了零下10℃的超低温;天气预报显示,接下来这一周南京气温虽然有所回升,但仍要在零下打转。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左思右想,觉得还是得谈谈“吃”的问题。 《生命时报》曾邀请多地专家分析全国各地不同区域人群的进补要诀,其中提及东北严寒,讲究“热补”;西北严寒外更添一分“燥气”,容易侵犯肺脏,因此还需要“润肺”,是为“润补”。至于南方,雪比北方少,雨水却比北方更多。其中西南地区湿寒侵袭重,所以要以补阳为主;中南地区雨雪较少,人容易出汗,感受寒湿外邪,所以讲究保暖防寒湿,同时以清补为主;而岭南地区更因为湿热多、寒气少,所以重点反而是“泻火”,即便这两日难得下雪,也不能一下子“补”过头。 至于南京则属于东南地区。中大医院中医内科王长松主任医师、朱欣佚副主任医师告诉记者,以南京为代表的“长三角大包邮区”,位居东南,冬季阴冷潮湿,多有雨雪天气,在这样环境下生活的南京人,“补法”注定与众不同。 南京补法: 大雪后萝卜开道羊肉跟上 两位中医专家告诉记者,南京人进补,通常是以大雪为界线,大雪前不要太早进补,否则容易上火;从大雪后,南京人就能开始慢慢进补,至于最近这样的天气,当然就很适合好好补一番了。 至于进补吃什么,当然以各类高热量食物为优,其中以羊肉最为突出。 朱欣佚告诉记者,老南京人有大雪进补吃羊肉的习惯,因为羊肉可以益气补虚、促进血液循环、增强御寒能力,羊肉还可以增加消化酶,帮助消化。冬天食用羊肉进补,可以搭配山药、枸杞等,营养更丰富,温补又防燥。 但是羊肉虽然是冬季最佳,但要想补得效果好,不妨坚持“萝卜开道、羊肉跟上”的原则。也就是在一开始先吃点萝卜,有助通便,减少便秘和胃肠胀气;然后羊肉跟上,或者再选择一些其他的温补食物,例如鸡肉、狗肉等,就能更好提高补益效果。 地域限制: 消化道会给进补拖后腿 对于进补人群的选择,可以想见,但凡是血脂、血压、血糖偏高的人群,一概都在“慎补”的行列,就算要“补”也只能补一点,绝对不能多。但有另外一类人,却可能会忽略自己其实是属于“慎补”人群的。 这就是那些消化功能有问题的人群。 朱欣佚说,东南地区冬季阴冷潮湿,阴郁的天气不仅让人心情不畅,还非常容易带来消化道问题。而消化道的问题,却会给进补拖后腿。 “消化道有疾病的人,要么本身就是消化功能不好,吃东西就难消化、不吸收,甚至还容易腹泻。这种有些人会认为是虚不受补,其实这样说也差不多。”朱欣佚说,对于这类人来说,直接开补多半就是白费,反而整出更多的胃肠道不适,正是进补不成反而伤身。而对于他们来说,先治疗消化道基础病,适当选择比较温和的、不过度油腻的、不会给胃肠道带来过重负担的“补药”、“食补”会成为要点,甚至同样是吃羊肉,对于他们来说,清汤也会比红油好得多,因为清爽一些,也更容易消化吸收。 另外一些则是肠道蠕动较慢,平时就有些便秘的人群。对于他们来说,进补就更要循序渐进,否则一不小心就要积食上火了。 “所谓上火,通俗来说就是进得多、出得少,一下子补过头容易上火,平时就有便秘问题的人就更容易上火了。”朱欣佚说,其实在南京人进补的思路中,以萝卜先开道,本身就有先泻气通畅、帮助吸收的作用,后面再循序渐进补上来,自然不容易上火。但对于那些本身就有便秘的人来说,不仅补得要更慢、更小心,而且更要多吃萝卜,才能起到“通泻”的作用,防止补出来的“火气”。 三个问题: 补药什么时候吃有讲究 此外,网络上有人提到,南京所处的东南地区,冬季都是湿冷天气,除了温补,还需要祛湿。 对于这一点,朱欣佚表示,虽然南京冬季湿冷,但主要致病原因还是“寒邪入侵”,而温补本身就有一定的去除湿气的效果,所以冬季进补不必特别除湿,只要注意温补和防上火就可以了。 需要注意的是,这个时候除了食补,还有一些人会吃些补药,而补药的吃法也是有讲究的。 比如一般中药在饭后40分钟左右服用,但滋补药物和健运脾胃药物空腹服用吸收好,所以最近打算吃补药的人,建议饭前吃。另外在服药期间,最好忌食生冷、辛辣、油腻、煎炸、腥膻食物,如鱼、虾、蟹、火锅等有刺激性的食物,不宜同时吃用萝卜、浓茶等,忌烟酒。哮喘、过敏性鼻炎、过敏性咳嗽等还应注意即食过敏发物等。 朱欣佚还提醒,在这个季节,姜汤是很多人会用到的一味药。尤其是一些有风寒入体、感冒征兆的人,更会选择喝一碗姜汤;很多爸爸妈妈还会把这作为给宝宝治疗感冒的食疗方。 但请注意,喝姜汤治疗风寒感冒,一定要在一个“时间窗”内服用。因为疾病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就风寒感冒来说,多数情况下经过一段时间会转变成风热感冒,所以过了“时间窗”再喝姜汤,反而火上浇油。 这个“时间窗”通常是从感受风寒到化热之前的这一段时间,长短主要取决于患者的体质以及所处的环境,通常只有一两天,有些人甚至一两个小时就结束了。如果过了时间窗,感冒后出现了热象,就可以考虑诸如三九感冒灵、小柴胡冲剂、清开灵冲剂、板蓝根冲剂等寒性药物,而不是继续用生姜了。 王长松教授还特意为市民选出6种药膳,不仅味道可口,而且能调补气血,增进体质,养生防病,其中的食物、药物、调料等也都是日常所见,随手可得。 原料:阿胶150克,冰糖250克,黄酒350毫升,黑芝麻、核桃仁各适量。 制法:将阿胶砸碎,放入黄酒中浸泡一周,待阿胶呈海绵状,加水炖化,然后加入黑芝麻、核桃仁,再加冰糖上笼蒸1小时,不断搅拌,冷却即成冻膏。每天早晚各一至两匙,温开水冲服。 功效:益肾补血。 评介:阿胶是补血效果最佳的中药,黑芝麻、核桃仁滋补肝肾,黄酒温经助阳。特别适用于肝肾阴血亏血虚、阳气也显不足的人。这类人常有腰酸怕冷、耳鸣眩晕、失眠多梦等症状。 丹参酒 原料:丹参200克,米酒1000克。 制法:将丹参粉碎,用米酒浸泡半个月,早晚服用,每次15毫升。 功效:活血化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