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中医养生 > 针灸养生 > 我国悠久的针灸保健防病养生历史

我国悠久的针灸保健防病养生历史

时间:2018-01-08 06:35  来源:  阅读次数: 复制分享 我要评论

视频播放位置

下载安装Flash播放器

预防疾病、增进健康是中医学的重要思想内容之一。公元前八至七世纪的《易经》中就已提到“君子以思患而豫(预)防之”,这是“预防”二个字最早出现在古籍中。此后,在西汉成书的《淮南子》更明确指出:“良医者,常治无痛之病,故无病”。表明古人已认识到预防疾病是趋吉避凶、保健延年的一种主要手段。现代,随着物质文明的提高,科学技术和社会思想的进步,预防医学已经发展成为一门防止疾病发生、增进身体健康、提高工作能力、延长人类寿命的学科。它正在对整个医学科学和人类生命素质产生着极其深刻的影响。中医学的预防保健思想和的积累的丰富经验,不仅受到了海内外预防工作者的极大关注,而且正在不断取得进展。

针灸保健防病是中医预防学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份,在我国也有二千余年历史。特别是从20世纪中叶起,我国的针灸工作者更广泛应用针灸于各科预防。而近三十年来,应用针灸进行保健,可以说是风靡全球。总结古今医家这方面经验,揭示针灸保健防病的规律,对促进针灸预防学的形成,丰富现代预防学的内容,造福全人类,都将功德无量。

古代概况

最早记载针灸预防的古籍文献,是《黄帝内经》。它既提出了针灸防病的思想“上工刺其未生者也;其次,刺其未盛者也……故曰: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此之谓也”。(《灵枢逆顺篇》)。意思是说,凡是良医总是在疾病未发生之前,或者在发病的早期就进行针刺,所以良医重视预防疾病的程度要胜过治疗疾病;又强调针灸有保健强身的作用:“是故刺法全神养真之旨,亦法有修真之道,非治疾也”。(《素问刺法论》)。在一些篇章中,载述了具体预防的方法,如救治五脏急性热病,该病在未发之时,往往于面部不同部位先显露赤色,故需“病虽未发,见赤色者刺之,名曰治未病。”(《素问刺热篇》)。另如治疟疾,也指出应在未发之前针刺。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说,《内经》奠定了针灸防病保健的理论基础。

东汉时期,张仲景继承了《内经》的治未病思想。他虽然重在药物辨治,但也涉及到针灸预防。《金匮要略》首篇就开宗明义指出:“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忤经络;适中经络,未流传脏腑,即医治之。四肢纔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灸、膏摩,勿令九窍闭塞。”(《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着重强调平时注意保健防病,一旦病邪侵入也应在早期防治。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