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四季养生 > 节气养生 > 立秋养生 > 立秋养生有八忌凡补必肉让人不堪重负

立秋养生有八忌凡补必肉让人不堪重负

时间:2018-01-07 05:56  来源:  阅读次数: 复制分享 我要评论

“风吹一片叶,万物已惊秋。”7日15时40分迎来“立秋”节气。由于立秋时刻发生在下午,因此,今年的立秋属于“晚立秋”。
  “早立秋凉飕飕,晚立秋热死牛。”气象专家指出,立秋不论是“早”还是“晚”,尽管湿热的天气还要持续一段时日,但总的来说空气干燥,阳光充足,早晚不是很热,不至于热得喘不过气来。
  如今,立秋已至,大自然的一草一木渐露秋容,风华绝美。
  图为一片树叶落在江苏省盱眙县被雨水打湿的地面上。

据新华社


  8月7日,我们迎来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3个节气——立秋。立秋一般预示着炎热的夏天即将过去,秋天即将来临。立秋后虽然一时暑气难消,还有“秋老虎”的余威,但总的趋势是天气逐渐凉爽。
立秋养生有八忌
  中医里有这样一句话“一夏无病三分虚,入秋调理有八忌”,秋季进补正当时,但进补不可乱补,应注意八忌:
  一忌无病乱补。无病乱补,既增加开支,又害自身。如服用鱼肝油过量可引起中毒,长期服用葡萄糖会引起发胖,血中胆固醇增多,易诱发心血管疾病。
  二忌虚实不分。中医的治疗原则是虚者补之,不是虚症病人不宜用补药,虚症又有阴虚、阳虚、气虚、血虚之分,对症服药才能补益身体,否则适得其反,会伤害身体。保健养生虽然不像治病那样严格区别,但起码应用膳对象分为偏寒偏热两大类。偏寒者畏寒喜热,手足不温,口淡涎多,大便溏,小便清长,舌质淡脉沉细。偏热者,则手足心热,口干,口苦,口臭,大便干结,小便短赤,舌质红。若不辨寒热妄投药膳,容易导致“火上加油”。
  三忌多多益善。任何补药服用过量都有害。认为“多吃补药,有病治病,无病强身”是不科学的。如过量服用参茸类补品,可引起腹胀,不思饮食;过服维生素C,可致恶心、呕吐和腹泻。
  四忌凡补必肉。动物性食物无疑是补品中的良剂,它不仅有较高的营养,而且味美可口。但肉类不易消化吸收,若久服多服,对胃肠功能已减退的老年人来说,常常不堪重负,而肉类消化过程中的某些“副产品”,如过多的脂类、糖类等物质,又往往是心脑血管病、癌症等老年常见病、多发病的病因。饮食清淡也不是不补,尤其是蔬菜类更不容忽视。现代营养学观点认为,新鲜的水果和蔬菜含有多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是人体必不可少的营养物质。
  五忌以药代食。药补不如食补,重药物轻食物是不科学的。殊不知许多食物也是有治疗作用的药物。如多吃芹菜可治疗高血压;多吃萝卜可健胃消食,顺气宽胸,化痰止咳;多吃山药能补脾胃。日常食用的胡桃、花生、红枣、扁豆、藕等也都是进补的佳品。
  六忌重“进”轻“出”。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不少家庭天天有荤腥,餐餐大油腻,这些食物代谢后产生的酸性有毒物质,需及时排出,而生活节奏的加快,又使不少人排便无规律甚至便秘。故养生专家近年来提出一种关注“负营养”的保健新观念,即重视人体废物的排出,减少“肠毒”的滞留与吸收,提倡在进补的同时,亦应重视排便的及时和通畅。
  七忌恒“补”不变。有些人喜欢按自己口味,专服某一种补品,继而又从多年不变发展成“偏食”“嗜食”,这对健康是不利的。因为药物和食物既有保健治疗作用,亦有一定的副作用,久服多服会影响体内的营养平衡。尤其是老年人,不但各脏器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减退,需要全面地系统地加以调理,而且不同的季节,对保健药物和食物也有不同的需求。因此,根据不同情况予以调整是十分必要的,不能恒补不变,一补到底。
  八忌越贵越补。“物以稀为贵”,那些高贵的传统食品如燕窝、鱼翅之类,其实并无奇特的食疗作用,而十分平常的甘薯和洋葱之类的食品,却有值得重视的食疗价值。另外,凡食疗均有一定的对象和适应症,故应根据需要来确定药膳,“缺什么,补什么”,切勿凭贵贱来分高低,尤其是老年群体,更应以实用和价格低廉为滋补原则。
养生以“养收”为原则
  立秋是由阳盛逐渐转变为阴盛的时期,也是人体阴阳代谢出现阳消阴长的过渡时期。因此秋季养生,以养收为原则。
  精神调养。要做到内心宁静,神志安宁,心情舒畅,切忌悲忧伤感,即使遇到伤感的事,也应主动予以排解,同时还应收敛神气,以适应秋天容平之气。
  起居调养。立秋之季应开始“早卧早起,与鸡俱兴”。早卧以顺应阳气之收敛,早起为使肺气得以舒展,且防收敛之太过。着衣不宜太多,否则会影响机体对气候转冷的适应能力,易受凉感冒。
  饮食调养。秋季燥气当令,易伤津液,故饮食应以滋阴润肺为宜。《饮膳正要》说:“秋气燥,宜食麻以润其燥,禁寒饮”。更有主张入秋宜食生地粥,以滋阴润燥者。可适当食用芝麻、糯米、粳米、蜂蜜、枇杷、菠萝、乳品等柔润食物,以益胃生津。
  运动调养。秋季是运动锻炼的大好时机,每人可视情况选择不同的锻炼项目,如太极拳(剑)、集体舞、瑜伽、游泳、柔软操、拉筋、快走、慢跑、爬楼梯、长跑、滑旱冰、跳绳、踢毽子、打羽毛球等。
全国各地立秋饮食大集结
  经过了夏季的高温,我们的消化功能都变得很脆弱,脾胃也都处于损伤的状态。那么立秋之时,我们该吃点什么好呢?中国幅员辽阔,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饮食习俗,立秋这个节气也不例外。
  北京、河北地区流行“贴秋膘”。伏天人们胃口差,所以不少人都会瘦一些。古时民间以胖瘦为评判健康的标准,大伏天胃口不好自然容易瘦,瘦 了 当 然 需 要“补”,弥补的办法就是到了立秋要“贴秋膘”,吃味厚的美食佳肴,首选吃肉,“以肉贴膘”。这一天,普通百姓家吃炖肉,讲究一点的人家吃白切肉、红焖肉,以及肉馅饺子、炖鸡、炖鸭、红烧鱼等。
  天津流行 “咬秋”。和
“咬春”一样,人们相信立秋时吃瓜可免除冬天和来春的腹泻。清时人们在立秋前一天把瓜、蒸茄脯、香糯汤等放在院子里晾一晚,于立秋当日吃下,为的是清除暑气、避免痢疾。
  东北立秋吃饺子。在东北有句俗语:坐着不如躺着,好吃不如饺子。立秋一般是吃饺子或者包子,习惯叫“抢秋膘”。我抢你碗里的一个饺子,秋天就能体格健壮,补上夏天流掉的油水。
  山东则流行吃“渣”。即用豆沫和青菜做成的豆腐,寓意“吃了立秋的渣,一年不呕也不拉”。另外,部分北方还有立秋吃黄瓜的习俗,这主要是人们为了保持苗条身材。

  杭州一带食秋桃。立秋时大人孩子都要吃秋桃,每人一个,吃完把核留起来。等到除夕这天,把桃核丢进火炉中烧成灰烬,人们认 为 这 样 就 可 以 免 除 一年的瘟疫。这么多食俗大都为防痢疾,足见我国劳动 人 们 对 秋 季 腹 泻 的 防范意识。
  四川东、西部喝 “立秋水”。在立秋正刻,全家老小各饮一杯,据说可消除积暑,秋来不闹肚子。
  台湾吃龙眼。立秋时是台湾周围海域的立翅旗鱼、小串、乌贼、?、虾的产期。立秋节气也是台湾龙眼的盛产期。人们相信吃了龙眼肉,子孙会做大官,而且龙眼又称为“福圆”,所以有俗谚:食福圆生子生孙中状元。
本版稿件据《京华时报》、新华社等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