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冬季养生 要会睡会吃会运动 中医认为,冬季是阴气极盛,万物收藏之季。就人体而言,新陈代谢也处于相对缓慢的水平。现代医学认为,冬季的低温环境容易诱发冠心病、高血压、慢性阻塞性肺病以及关节炎的发作,冬季养生也是为了预防疾病的发作。那么,冬季养生,到底要从哪些方面入手呢? 冬季饮食养生应温补 冬天天气冷,人体生理活动需要更多的热能来维持。冬日进补是我国几千年来用以防病强身的传统。冬令进补能使营养物质转化的能量最大限度地贮存体内,滋养五脏。 在冬季除了加强体育锻炼、多穿衣服外,日常如能多吃些御寒食物,也可以提高机体的抗寒能力。生活中常见的御寒食物有:狗肉、羊肉、牛肉等。吃这些肉可使阳虚之体代谢加快,内分泌功能增强,从而达到御寒作用。同时研究人员发现,人怕冷与机体缺乏无机盐有关。藕、胡萝卜、百合、山芋、青菜、大白菜等含有丰富的无机盐,这类食物不妨与其他食品搭配食用。海带、紫菜、海盐、发菜、海蜇、蛤蜊、大白菜、菠菜、玉米等含碘食物可以促进人体甲状腺激素分泌。甲状腺激素具有生热效应,它能加速体内绝大多数组织细胞的氧化过程,使基础代谢率增高,皮肤血液循环加强,抗冷御寒。 起居养生重防“寒” 早睡晚起,上班族别熬夜。入冬以后,“早卧晚起,以待日光”是养生的重要方面。也就是说人在寒冷的冬天要早睡晚起。早睡可以养人体阳气,保持温热的身体。起床时间最好在太阳出来以后,这时人体阳气迅速上升,血中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含量也逐渐升高,此时起床,则头脑清醒,机智灵敏。但上班族“晚起”可能很困难,这就要尽量做到“早睡”,不熬夜。 室内温度应保持适中,如果室温过低,人感觉冷,则容易伤人体元阳。温度过高则室内外温差大,外出活动易外感风寒,得上感冒。所以室温应保持在18摄氏度到22摄氏度之间。值得注意的是切忌紧闭门窗,要坚持开窗换气,保持室内空气流动。 锻炼方式要适宜 老年人身体机能减退,降温后起居生活应特别注意。要随温度变化选择衣物,同时增加户外运动,但运动量不宜太大,不宜剧烈,要根据自身身体状态选择适宜的锻炼方式。每到冬季,到医院疼痛门诊就诊的患者人数都会大大增加,患者的主要症状是骨关节痛、头痛、肌肉酸痛。这是因为降温天气会使人的神经、血管、肌肉产生急剧收缩、紧张,人体代谢物因此而发生聚集,使新的营养物质无法顺利、及时到达目的地,疼痛不适由此产生。 疼痛症状出现一个月以内的为急性疼痛,患者对于这个时期的疼痛一定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应及时到疼痛门诊接受治疗,否则将会把好治的急性疼痛拖成慢性疼痛。另外,到了降温的时候,易发骨关节痛、头痛、肌肉酸痛的患者应注意给患处保暖,并适当进行运动,可延缓疼痛的发生,缓解疼痛症状。本报记者 优璇 整理
|
上一篇:5类男性冬季养生进补方案
下一篇:冬季养生重点养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