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保养脾胃之气中医认为,人的禀赋有强弱,这决定于“先天”,也就是与父母的遗传因子和胎孕时的营养、环境等多种因素有关。人出生后,“先天”条件已定,那么弱质者如何改变或补救其先天不足呢?明代医学家张景岳有一段精辟论述:“凡先天有不足者,但得后天培养之功,亦可居其强半”,指出“后天培养”可补“先天不足”之大半。所谓后天培养,就是指人出生后的调养,主要通过“脾胃”——消化系统来摄取各种人体所必需的足够养份,如果“脾胃”——消化系统的功能不好,再好的食物也不能变成为人体的营养,还谈什么补先天的不足呢?由于脾胃在“后天培养”中的重要地位,因此被称为“后天之本”。饮食调理养生的重要特点之一,便是处处体现保养脾胃的思想。古代医书上再三告诚医生和病家“毋伐胃气”。病人如胃气旺盛,就能不断吸收营养,增强自身的抗病能力,从而较快地战胜疾病。故前人有言“日食二合米,胜似服参芪”。妊娠时的养育胎气,孩子的发育增智,老人的延年益寿,无不通过“脾胃”这一“后天之本”来实现。离开保养脾胃这一思想,便谈不上有中国特色的饮食调理养生。 2.饮食有节,利身益寿“饮食有节”是上古之人的经验之一。“节”就是节度与节制,要求吃饭时间要有规律,即定时定量,不过饥过饱,不过热过冷,不暴饮暴食。食物的种类与调和要合理,不偏嗜等。若不节饮食,便将产生疾病,甚至夭折。早在二千多年前,管子就曾指出:“饮食节,则身利而寿命益;饮食不节,则形累而寿损”。 (1)一日三餐巧安排。俗话说得好,“早饭要饱,午饭要好,晚饭要少。”《寿亲养老新书》亦很重视晚餐食量:“夜晚减一口,活到九十九”。大量试验表明,每天早上一次摄入二千千卡热量的食物,对体重影响不大,而晚上摄入同样的食物,体重就明显增加。这是因为人体的各种生理功能和代谢变化都有一定的规律性。一般基础代谢白天比晚上旺盛,大脑处于兴奋状态,各种消化腺对消化酶和消化液的分泌增高,同时对食物的需要量和消化吸收功能也比较强。晚上活动少,能量消耗低,如有多余的热量就会在胰岛素的作用下合成脂肪,使人发胖。因此,一日三餐的合理安排非常重要。分配的比例应该是3:4:3。如果一天吃一斤粮食的话,早晚各吃三两,中午吃四两比较合适。有许多人早餐吃得很少,晚餐吃得很多,这对健康实在是有害的。古代养生学家主张老年人宜食少,特别主张晚餐宜少甚至不食。 (2)食物不偏可强身。如果长期偏嗜某一食物,则往往产生疾病,引起夭折。《素问·生气通天论》就明确指出“五味所伤”所引起的严重后果,告诫人们要“谨和五味”。《素问·生气通天论》指出:“是故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则骨气以精,谨道如法,长有天命。”食物必须合理搭配,不可偏嗜,也不可偏废,否则会产生一系列的不良后果。如偏嗜甜食,特别是老年人可引起高胆固醇血症,甚至诱发糖尿病;偏嗜脂肪可使人“发福”,导致高血脂症和动脉硬化;如食物过于精细,缺乏纤维素,则发生便秘、肥胖、龋齿、糖尿病、胆石症等;膳食中纤维素低,大肠癌的发病率就高。荤素菜宜适当搭配。因为动物食品和植物食品的营养成份各有千秋。如动物蛋白是完全蛋白质,营养价值高,动物脂肪含磷脂和胆固醇,并提供人体的储备能源,因此也是人体不可缺少的营养素。当然动物脂肪内含有较多的胆固醇和饱和脂肪酸,容易沉积在血管壁上,引起动脉硬化。古代养生学家主张多吃素菜,吃饭必须配以素菜。植物食品中的蛋白质一般来说数量较少,而且质量也较差。但是,植物食品中可以为人体提供大量的维生素、纤维素和糖,植物油当中又有较多的维生素E和K,还有较多的必须脂肪酸。各种绿叶蔬菜和瓜果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是体内氧化还原的重要物质,它能促进细胞对氧的吸收,在细胞间质和一些激素的形成中是不可缺少的成分,有预防和治疗动脉硬化的作用。素食中还含有丰富的纤维素,使人体保持大便通畅。因而荤素食适当搭配对人体是有益的。但对老年人来说,以素食为主是比较合适的。历代中医在中老年饮食上,提倡不过分进食油腻,尤其反对过分进食煎、氽、熏、烤的食物,反对过多的加入酒、酢、糟、酱燥热的调味品。 (3)饮食清淡多长寿。饮食不宜太咸太甜。食盐是不可缺少的必需品。其作用一是调味,二是提供维持正常生理功能的钠和氯,但不宜多吃,古代医学家和养生学家强调饮食不宜过咸,即宜少吃盐。如《素问·生气通天论》说:“味过于咸,则脉凝泣而变色”。《灵枢·五味篇》也说:“咸走血,多食之令人渴”。过多食咸,可产生“血”和“肾”的病变。体内的钠离子过剩,会使血压升高,甚至造成脑血管障碍。据报道,每日食盐超过15克以上者,高血压的发病率约为10%。正常人一般每天食盐控制在10克以下。如患有高血压、冠心病或动脉硬化者,必须控制在5克以下。肾小球肾炎严重水肿者则必须忌盐。这里强调的低盐,是以保证身体的需要为前提的,人体缺少盐当然也会生病。例如酷暑盛夏季节,人们因大量出汗,使体内盐分失去过多时,就要随时注意补充失去的盐,否则,体内盐太少了,也会引起肌肉酸痛、乏力,甚至发生抽搐。 (4)宁少毋多能却病。古代养生学家主张“食少”,《吕氏春秋》指出:“……凡食之道,无饥无饱,是谓五脏之葆”,晋代张华《博物志》说:“所食逾少,心开逾益;所食逾多,心逾塞,年逾损焉”。《寿世保元》提倡“食惟半饱无兼味,酒至三分莫过频”。现代医学认为多食(尤其是多食高热量的饮食)可致体重增加,人体肥胖。肥胖的人易患冠心病、高血压。据国外统计,低于标准体重的15%,死亡率最低,超过标准体重30~50%者死亡率高一倍。膳食随年龄的增长而摄入量要逐渐减少。老年人转化过多摄入的能量而加以储存的能力有限,因而有患高血糖、高血脂的危险。再者,每餐过饱会使血液集中在肠胃,心脑等重要器官长期缺血,以致困倦,工作效率低下,冠心病人还会引起心绞痛发作。许多学者认为连续长期饱食,会使人未老先衰,折损寿命。有资料提出,少吃多餐不但能使人不至于过胖,而且有益于心脏。这和孙思邈主张的“食欲数而少”是一致的。 3.养成良好的进食习惯 吃饭是有很多学问的,如能在吃饭过程中注意摄生,对身体的健康是很有裨益的。 食前的摄生,包括: (1)餐具消毒。在大多数家庭中,基本上未实行分食制,也没有做到各人餐具专用,所以,家庭中的餐具要定期消毒,平时每星期消毒一次,亲朋来临进餐后随时消毒。 (2)饭前洗手。饭前洗手是阻断细菌入口的关键。养成饭前洗手的良好习惯,是防病强身的一件大事。洗手最好用自来水冲洗,在脸盆里洗手对消除污染源很不理想的。食中的摄生,包括: |
上一篇:冬季养生减肥食谱 滋补养颜不惧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