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运动养生 > 走是养生之王

走是养生之王

时间:2018-01-05 14:13  来源:  阅读次数: 复制分享 我要评论

林正/著

林正/著

  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发行

  快步走的效果最好4

  通常专家认为,若要获得较理想的防病治病、养生保健效果,每一次走路运动都应以较大的步幅和较快的速度行走。由于运动时的心率可以反映运动强度,因此可用测量控制心率的方法来把握运动的合理强度。例如中老年人和慢性疾病患者快步走时的最高心率应为170减去年龄,比如年龄为50岁,即为170-50=120次/分。

  还有的专家提出,运动时心率应控制在极限心跳次数的60%~80%,而极限心跳次数等于220减去年龄,比如年龄为60岁,极限心跳次数就为220-60=160,再用160乘以60%~80%,就能得出快步走时的心率应为96~128次/分。

  也有专家认为,若每天走8000~10000步,就能够获得较好的防病治病、养生保健效果。

  另有专家认为,患有代谢疾病或心脑血管疾病的中老年人,如果慢慢地多走一些时间,比如每天慢走或转悠1.5~2小时,也会获得较好的养生保健效果。

  从以上我们可以领悟到,专家倡导的运动强度,皆为能够适宜每个人个体情况的中等运动强度。

  快步走真的比慢跑好吗?

  慢跑曾被世人奉为“运动之王”,但人们在实践中逐渐认识到慢跑的一些缺陷。

  一是慢跑中脚落地的瞬间,身体重量形成向下较大的冲击力,易造成膝踝关节损伤,尤其是在硬路面上跑步的人和体重较大的人更易受伤。

  二是慢跑时下肢血液循环加快,但由于受重力影响,致使血液回流心脏的难度明显比走路大得多,因此,慢跑促进全身血液循环的效果不如走路运动。

  三是慢跑时的颠簸可能会造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脱落,从而形成栓塞或栓子堵塞心脑血管,导致心肌梗死或脑梗死。

  四是慢跑速度比较难把握,跑快了容易造成疲劳,跑慢了养生效果不佳,跑得忽快忽慢不利于心率稳定,因此慢跑就很难获得最佳的养生效果。

  而走路运动大可不必担心慢跑的这些缺陷。因此,许多专家疾呼,运动之王的宝座当属走路。世界卫生组织也明确认定,走路才是最好的运动。

  而快步走与其他所有的走路运动方式相比,则更具王者风范,主要表现为以下4个方面:

  第一,它属于有氧耐力运动,能够持续较长时间,并且不会对身体产生什么副作用,几乎适宜于所有的人,并且对场地环境的要求不是太高。

  第二,它属于中等强度的运动,是高效的人体健康因子挖掘机,能够最大限度地激活人体内各种健康因子,并充分发挥它们的防病治病、养生保健功能。

  第三,它属于稳定、固定、持续的一种较温和的运动,能够较长时间地稳定地保持较高的心率水平,既能为人体吸入尽可能多的氧气,又能有效地维护和保养心肌和心脑血管。

  第四,它属于一种最简单的运动,能够有效地强化全身血液循环功能,较大地提升身体携带氧气的能力,并能调动和锻炼全身大部分肢体的肌肉及骨骼。

  以上这些特点,既是其他的走路运动方式所不能完全具备的,也是所有的其他运动方式所不能完全具备的,这些特点充分显露出了快步走的王者风范和霸气。

  也正因为如此,独树一帜的快步走运动才能在走路运动大花园的百花争艳中脱颖而出,成为养生运动王中之王。

  明日看点:

  走路,扫除血管垃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