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养生图库 > 十个名老中医 7个养生建议(图)

十个名老中医 7个养生建议(图)

时间:2018-01-04 11:48  来源:  阅读次数: 复制分享 我要评论

插图李哲

插图李哲


  记者林辉

  吃活泥鳅,喝绿豆水……不靠谱的养生经曾经风靡一时,也忽悠了不少老百姓。真正的养生,其实很简单,来听听十位养生大家的建议。

  养生之要,首在怡情

  这十位国家级名老中医都提倡修性养神,并自身践行修性养神的方法;在心态调节方面,他们提倡平和自然、淡泊宁静,并以此作为自身的养生原则。

  侯士良研究员说,养生的方法分食养、药养、气养三方面。他认为,药养不如食养,食养不如气养,三者都很重要,但气养尤为重要。

  毛德西教授将修性养神归纳为八个字,即宽容、勿争、和气、助人。

  唐宋教授认为,要保持愉快的心情,就要多和他人交流,倾诉烦恼,心情自然就好了。对于过往的事情也应淡然处之,“知足常乐”是法宝。

  人难免有不良情绪。崔公让教授也不例外,意识到有不良情绪时,他在与人交往,谈正事儿前会先讲段笑话。“看着被你逗乐的人,你还会生气吗?”

  崔公让教授还有一种发泄不良情绪的方式,清晨,他会早早走出家门,来到人还很少的公园,大喊大吼几声,或者扭上一小段夸张的舞蹈,心里就会舒服很多。

  “探亲访友情意在,疏肝理气夺药物……”赵国岑研究员说,经常探亲访友能加深感情,促膝谈心,畅所欲言,有助于健康长寿。不少老人都有这样的感受,那就是一次愉悦的谈话兴奋的余波能持续一周以上。试想,几个意趣相投的知己老友在一起“话聊”,有说有笑,其乐融融,其效果对身心健康来说是不言而喻的。

  顺时养生,起居有常

  “天人合一”整体观是中医理论最为重要的核心思想,深深根植在历代名老中医的养生观念当中。

  “大自然春暖、夏热、秋凉、冬寒,决定着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人生活在天地之中,六合之内,都与大自然息息相关。只有适应自然、遵循寒热更替规律,才能和谐共生、养护生命、健康无病或少病,这就是顺时养生。”赵法新研究员举例说,春季盖昼为阳,夜为阴,早晨为少阳始生,所以要晚睡早起,锻炼劳作,舒缓筋骨,这样才能保护少阳生气。这就是适应春季养生的道理。

  王立忠教授习惯早睡早起,午饭后午休半小时。他说,要想身体健康,足够的睡眠非常重要。现在,许多人特别是年轻人喜欢熬夜,这对身体损害很大,熬夜一次,甚至一周都补不过来。

  袁海波教授在起居上特点有二:一是坚持午睡,如果没有必办之事,他每天午后必坚持小睡一小时,若时间短则闭目平卧养神,虚无杂念,净心澄虑;二是坚持人力出行,短途则散步到达,稍长则骑自行车往返。

  坚持锻炼,形神合一

  生命在于运动。

  这十位国家级名老中医都长期坚持锻炼,认为锻炼不在活动量大,而贵在恰到好处,不能太过、太急、太刚、太剧烈。在运动方式上,他们大都推荐散步和八段锦、太极拳等传统锻炼方法。

  崔公让教授最钟爱的运动是散步,尤喜欢结伴而行,说笑中就锻炼了身体。他每天保证有两次快走20分钟(每分钟约120步)。

  “足得血而能行,指得血而能卧。”王立忠教授散步时常伸伸腿踢踢脚,以此畅通气血,预防衰老。闲暇休息或看电视时,常像弹钢琴一样活动手指,并用手指当作“五齿梳”拢头发、按摩头皮,对保健大脑、恢复脑力、预防衰老大有裨益。

  忙里偷闲也是名老中医们坚持锻炼的一个特色。

  坐诊时,名老中医们还会每隔40分钟起身去泡杯茶、上个厕所,借机“偷个懒”,绝不会屁股不动坐上六七个小时,“到门口转一圈,活动一下筋骨,喝口茶,除放松外,头脑也会清醒许多。”

  饮食多样,定时适量

  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赵国岑研究员表示,主副食搭配、荤素搭配、粗细粮搭配、稀稠搭配,搭配比例为各半,这样方能营养均衡。

  毛德西教授推崇杂食,多素少荤是杂的基础,什么都要吃,什么都少吃,尽量少吃反季节的水果蔬菜。

  为了保护好肠胃功能。唐宋教授常保持吃饭八成饱,并且每周有1~2次晚上不吃饭,只喝水、吃水果或喝牛奶,吃饭不挑食。

  王立忠教授饮食清淡,晚上只吃七成饱,不吃荤食。

  袁海波教授在饮食上不挑剔无偏嗜,坚持荤素搭配进食,素多荤少,并以豆制品、青菜、萝卜为主。基本做到了定时定量,从不暴饮暴食,吃生冷食物。

  赵法新研究员提倡细嚼慢咽。因为咀嚼不但对整个消化过程产生极大影响,而且咀嚼肌与大脑之间有一条“热线”,通过反复持久咀嚼,可显著提高大脑的思维能力,增加脑细胞的信息传递,提高大脑的工作效率。

  常动脑筋,助益养生

  中医认为,脑为元神之府,脑是人体精髓和神经高度会聚之处,是生命要害之所在,要多找机会动脑。唐宋教授喜欢背诵《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的经文和方剂歌诀,经常大声背诵。

  77岁的崔公让教授笑语:自己有四大爱好,写诗、练字、听河南戏和玩电脑,只有这样,才是一个与时俱进的老头儿。

  王立忠教授至今依然笔耕不辍。他在诊疗室书桌的抽屉里放着几本笔记本,用来随时记录从病人和同道那里学来的治病方法。

  下转B12版

  (上接B13版)

  高顺清教授的日常饮食以面食为主,最喜欢吃老伴做的手擀黄豆、绿豆杂面条,不仅可以增加营养,还可以消除疲劳、调理五脏、通便利尿,最重要的一点是可以延缓衰老。

  中医讲究“虚则补之”,一般健康人从日常的合理膳食中即可获得充足的营养,并不需要食用特殊营养品。

  很多人在炖鸡炒菜时,总爱加些党参、黄芪等药材,实际上,食用药膳不当而致病者大有人在。中医在治疗疾病时,强调因时、因地、因人制宜。


  想要在食物中添加一些药材,应该在专业人士的指导下选择食用。

  定期体检,防患未然

  “医学的目的不仅仅是治疗疾病,更重要的是让你不生病!”这是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健康新概念。怎样才能不生病或少生病?这十位国际级名老中医均提倡定期体检,健康长寿从治未病开始。

  赵国岑研究员说,中医理论归结的病因包括内因、外因和环境因素,情绪和饮食调节以及气温冷热等因素都会对健康产生影响。因此,定期体检和自我检查,有病早知道,对健康尤为重要。

netea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