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嘉宾:刘克勤,主任中医师,山西中医学院兼职教授,太原市中医医院副院长,中医内科脾胃病专家。太原市委、市政府授予第三批“优秀青年人才”和第五批“青年学科带头人(龙城之星)”荣誉称号。中华针灸学会腹针专业委员会常委,中国中医药信息研究会膏方分会副会长,山西省中医药学会亚健康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内科及儿科专业委员会常委,山西老年医学会中医药分会副会长,山西省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病专业委员会常委,太原市中医学会常委,太原市医学会传染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曾师从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姜良铎教授、山西省中医院冯五金教授和太原市中医医院郝玉明主任医师。擅长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消化性溃疡、肠易激综合征、肝胆疾患、溃疡性结肠炎、“三高”等疾病。近年来从事中医“治未病”的研究,对亚健康状态的身心调治诊疗有丰富的临床经验。
随着顺应自然、健康养生“治未病”的理论逐渐科普化、大众化,百姓生活的点点滴滴,与中医发生着越来越紧密的联系。无论老幼,随口都能说得上来诸多“养生之道”,甚至在各个时令节气到来的时候,坊间还会流传有“吃药防病”的保健秘方。太原市中医医院副院长刘克勤表示,中医重视的是个体化、对症治疗,养生也要根据体质、季节、环境等因素,做差异化调整。“千篇一律地跟着旁人的经验来养生的办法,有时候反而会适得其反。”
养生法则,面面俱到
有了病症一定要及时就医,那么,具体到日常的养生保健,有没有一些大众适应的“通用法则”呢?刘克勤告诉记者,很多时候,我们都过度依赖于外力对于自身健康的影响。其实,最好的医生是我们自己。“如果把药物比作是外力的话,那么,灵丹妙药也需要通过内因,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而这里所说的内因,就是我们自己的良好心态。” 首先,我们应该明确的是健康标准?刘克勤介绍说,现代医学将健康细分为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身体健康是显性的,一般我们都会有直观的了解,心理健康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情智协调,也容易理解。现在把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也设定为衡量健康的标准,应该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 再者,就是从生活起居方面,保证养生得法。起居生活受环境影响较大,所以,我们的作息规律、衣着打扮等等,要顺应自然变化,随着季节做相应调整。“春发夏长秋收冬藏,这就是四季养生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刘克勤分析说,与整体自然大环境相适应,还要注意家居生活小环境的影响,比如客厅与卧室摆放植物等,都应该做到心中有数。 民以食为天。目前关注食品安全及食疗保健的人群越来越多。刘克勤说:“我们提倡的饮食健康,主要就是‘洁’‘节’二字。‘洁’是基本要求,一定要保证食物的干净卫生。‘节’分三层意思,一为节律,一日三餐、饮食有度;二为节制,切忌暴饮暴食;三为调节,根据食物四气——寒热温凉,做具体调节。” 最后,健康还离不开运动相辅。“运动的话题,就更应该是‘因人而异’‘因人而宜’。每个人要根据自己的年龄、体质、性别、身体状况等,循序渐进,以中为度,保持运动的平衡性。”
医者初心,志向鸿鹄
从1987年就读专业的中医学院到1992年毕业后,就在太原中医医院扎根的刘克勤,杏林春秋已30载有余。“其实,从上世纪80年代初,因为从小照顾我长大的奶奶患病、离世,我就立志学习中医,到今天始终没有改变过初衷。”刘克勤在回忆自己的中医之路时,感慨万千,“一路成长,我非常幸运地跟随过很多中医界的名师,最切身的体会是,如果要成为一个称职、优秀的好中医,一定需要多临床、勤感悟。我曾经在三四年间,抄写《黄帝内经》达10万余字。但烂熟于心的古训、医籍,现在也成了我最大的财富。” 通过多年的临床实践,刘克勤还总结出了许多深入浅出的实用法则。比如说,他常常说的“医生,也应该享受小病的过程。在我看来,患者才是医者最好的老师,他们对于自身疾病的反映和了解程度,是比教科书更为生动的知识。所以,如果医生能够在自己身患小病的时候,通过对自身情况的调适和对症治疗,包括用药体验,都会对医生的知识架构,起到很好的帮助。” “其实中医养生之道也就是我们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中医讲究‘恬淡虚无,其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以及孔子曰:仁者寿,都是从健康养生的角度讲为人处世的道理。也就是我们上面提到的健康的第三个标准,社会适应能力的协调性。”刘克勤如是说道。最后,当记者问“何为名医?”时,刘克勤略加思索,用《言医·序》中裴一中的理论,给出了精彩回答:学贯今古,识通天人,才近仙,心近佛者,方为名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