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工作多年后开始以“中年人”自称时,是否产生过自己有一天会失业被淘汰的恐慌?每天跟随“知识大V”付费和订阅所谓的“干货”时,你是否自认为得了所谓的“知识焦虑症”?当你的父母在纷纷转发朋友圈谣言的时候,你有没有担心过,自己有一天也会这样?为什么在中国的大学校园里,很少像国外一样经常能在课堂上看见老年人学生?虽然本文讲的是“老年大学”,但这背后更大的问题或许是,“终身教育”理念事实上在我们的社会中远没有真正地深入人心。 在西方社会,存在着大批的65-75岁“银发白领”。在纽约、伦敦等大城市,随处可见65岁以上的老先生、老阿姨还在通勤上班,他们中的大部分都是企业的管理或技术中坚,从事着和年轻人基本相当、甚至更高负荷的工作。事实上,当人均寿命向80岁左右靠拢,而医疗护理技术能使70岁左右人群保持基本健康、能胜任半个世纪前40、50岁人群的工作负荷时,将65-75岁的老年人“开除”出劳动者队伍,打发他们去“老年大学”学太极拳度日,这是对宝贵人力资本的浪费,也是对这部分老年人知识、能力与经验的侮辱。 更有甚者,一些微信公众号居然宣称,在知识密集型的行业(如编程)中,老即无用,老的天生就该贬值、让位于年轻人。在这一现象的背后,潜藏的是我国教育中对终生教育的忽视,以及这种忽视所带来的人力资本“离校即贬值”现象。 在当下,学习被简单粗暴地理解为和考试、证书、写论文有关的事情,而非常多的人,其实是需要不以考试论文为目标的终身学习的。比如说前段时间中兴通讯跳楼的那位工程师,很多媒体感叹的点往往停留在“中年危机”上,却并没有考虑到,程序员这类工作,本身就需要伴随产品的迭代,不断更新和终身学习新的内容的。所谓“知识焦虑”的说法如此流行,大概就是因为我们的学校和学生,都没有真正理解“终身学习”是一种必需而且极为合理的需求,知识的更新应当被视为一种极为自然的过程。 三、应试教育体制与终身教育不兼容 我国目前的教育体制,其基本架构成型于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不可避免地带有时代的特征。我国在1980年代初,15-24岁人口超过20%(1985年男性15-24岁人口占男性总人口22.2%,女性占22.3%),而这个数字到2016年只有略高于12%。因此,在1980年代教育资源总量偏小,经济发展也处于较低水平,而青年、青少年数量又较为庞大的前提下,教育体制不可避免的偏向于用应试考试方法,尽可能的在青年、青少年中筛选受教育者。中、老年人在这一时代基本上被排除出了正规教育体制下受教育的主体。 正因为应试考试塑造了大部分人对学习的理解,很多人在看待成年人业余报班学习才艺时,经常会表示不理解,为什么不去好好加班或赚外快,反而倒贴钱去报一些不能迅速获得回报的课程?在老年教育问题上,这种不理解体现得更为明显。《透明人》近期节目访谈时,老年大学的英语教师就提到,自己最经常被人问的问题之一就是,“老年人学英语干什么”。 但是,随着人口结构的变迁和人均寿命的上升,社会的平均年龄不断增大。同时,劳动者的平均年龄也在不断上升。这加大了中年、老年人对于再教育的需求。事实上,如今特别热衷于知识和学习的人群,反倒常常是毕业工作数年的社会人士。工作经验值增长后,最容易感受到知识折旧带来的焦虑。我的朋友圈里,则以年近三十的工作人士,想要回到学校学习的呼声最为强烈。干货、学霸、内容付费、学习型友邻、深度阅读、知识焦虑……这类概念和产品的流行,不是没道理的。大龄人士普遍经济宽裕很多,但想要充电和深入学习某个领域,学校仍然是提供系统训练的最好去处,绝不是在网上跟着大V付费听书看文的碎片化学习能代替得了的。但是,传统高等教育的论文/选拔考试入学方式,对很多大龄人士来说,过于耗费时间精力,也大大增加了学习的门槛,其实不适合很多成年人的受教育需求。 以研究生教育为例。世界各国的研究生入学主要是以申请入学为主,即使是保留考试形式的,也大部分以高校自主命题的专业内容为主。我国则是以大规模全国性考试为主,其中有很大比重的基础学科统考。这种考试结构,无形中造成进入工作岗位多年的中青年专业性人才处于劣势:他们具有足够的专业知识,但是因为工作原因,很难有大段的时间重新复习基础性学科。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大量渴求重新回到课堂、吸取新知识的中年人,不得不进入和他们专业领域关系甚浅的各种MBA、EMBA等课程,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其考试门槛相对较低。 应试教育下,“中年人受教育的权利”和“老年人受教育的权利”,实际上是被打压和轻视的,上面提到的“要不要老年教育”的争论,正反映了这样的傲慢态度。很多网友都有这样的困扰,父母爱在朋友圈发明显是谣言、或完全不科学的信息,父母更容易被忽悠和遭到诈骗,却并没有想到,这其实是老年教育不足导致的信息不对称,产生了时代的脱节。经常出入于校园的人会感到困惑的一点就是,为什么在国外高校中老年人学生在大学校园里上课司空见惯,却很少在中国看到这样的情况?难道是因为外国中老年人的求知欲更为强烈?很显然,出问题的是我们的教育体制,它没有跟上时代的步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