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在古代不仅是一个重要的节气,还是一个重要的节日。由于冬至的日期和时刻比较容易测定,所以我国古代历法曾以冬至作为判定季节的标准并作为历元,其他季节,依一定法则,由冬至推出。 我国位于北温带,冬至时中午太阳位置最低,日影最长。这一天白天最短,夜晚最长。冬至以后,进入最寒冷的季节。 冬至三候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冬至,十一月中。终藏之气至此而极也。 中国古人将冬至分为三候:“一候蚯蚓结;二候麋角解;三候水泉动。 1 蚯蚓结 传说蚯蚓是阴曲阳伸的生物,此时阳气虽已生长,但阴气仍然十分强盛,土中的蚯蚓仍然蜷缩着身体; 2 麋角解 麋与鹿同科,却阴阳不同,古人认为麋的角朝后生,所以为阴,而冬至一阳生,麋感阴气渐退而解角; 3 水泉动 由于阳气初生,所以此时山中的泉水可以流动并且温热。 那么,冬至已至,该如何养生呢? 小编帮您汇总了一下,简单而言就是 要做好“一躲二养三补四防” 一“躲” 冬至正是“阴阳大变身”的时候,也是人体抵抗力最差的时候,人极容易受寒生病,所以,冬至前后养生的核心就是“躲寒、躲冷”。 建议:冬至养生“去寒就温”、“无泄皮肤”,平日要小心保护自己,注意头部、脚部和颈部的保暖,避寒风,避冷水,避生冷饮食。 二“养”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冬至后养生原则就是要尽量减少阳气的消耗,保养精气,做到养精蓄锐,有益于防治疾病。冬至养生应以静为主,切忌过于运动出汗,同时,冬至“养心”也很重要,应避免过于抑郁,思虑。 建议:冬季养生,要静神少虑,保持精神畅达乐观,不为琐事劳神,还可以通过午饭后适当打盹、晒太阳、泡脚等方式,更好地养生。 三“补” 俗话说“三九补一冬,来年无病痛”“药补不如食补”。冬季也是进补的好时机。而饮食调养则是最主要的调养方式。生冷少食、燥热不宜,滋阴潜阳的食物最为上等。 建议:天寒地冻,首选温补类食物。吃饭的时候宜少缓,少量多餐,多吃坚果类食物,可御寒、补肾健脑。 四“防” 冬至前后气温骤降,是流感、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发期。因此要防流感、防心脑血管疾病。 建议: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加强体育锻炼、注意休息、补充维生素C等。注意保暖、按时服药、加强检查、注意饮食、加强锻炼、保持乐观情绪等,预防心脑血管疾病。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