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节气又称“亚岁”、“长至节”,与春分、秋分、夏至并称为二分二至日,是最早被制定出来的节气之一,为每年公历的12月21日至23日之间,预示着是一年中昼最短夜最长的日子。 冬至大如年 中国古代非常重视冬至节气,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而且有庆贺冬至的习俗。 据史书记载,周秦时代以冬十一月为正月,以冬至为岁首过新年。《后汉书》中记载:“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不听政,择吉辰而后省事。”唐宋时期,冬至和岁首并重,《清嘉录》则直言:“冬至大如年”。 历史不断更迭,从先秦时代至今,历朝历代古人都将冬至作为最重要的一个节气对待。 冬至三候 冬至,阴极之至,阳气始生。中国古人将冬至分为三候,这是凛冬已至,一阳初生的时节。俗话说热在三伏冷在三九,作为数九的第一天,冬至的到来预示着一年中最冷的开始。 “一候蚯蚓结”:传说蚯蚓是阴曲阳伸的生物,此时阳气虽已生长,但阴气仍然十分强盛,土中的蚯蚓仍然蜷缩着身体; “二候麋角解”:麋与鹿同科,却阴阳不同,古人认为麋的角朝后生,所以为阴,而冬至一阳生,麋感阴气渐退而解角; “三候水泉动”:由于阳气初生,所以此时山中的泉水可以流动并且温热。 冬至民俗 九九消寒:冬至一到,开始数"九"。在古代,入九以后,文人墨客喜欢搞消寒活动,择一"九"日,相约九人饮酒("酒"与"九"谐音),席上用九碟九碗,成桌者用"花九件"席,以取九九消寒之意。 祭天祭祖:很多地区在冬至这一天有祭天祭祖的习俗,现在仍有一些地方在冬至这天过节庆贺。祭祖的同时,有的地方也祭祀天神、土地神,叩拜神灵,以祈福来年风调雨顺,家和万事兴。 古代社会的生产生活受自然气候的影响较大,每逢冬日,多数行业都会减少甚至停止工作,尤其在北方地区,有“猫冬”的习俗。 冬至美食 北方:饺子,相传是医圣张仲景告老还乡时看到受冻的百姓,便叫其弟子搭起医棚,用羊肉、辣椒和一些驱寒药材放置锅里煮熟,捞出来剁碎,用面皮包成像耳朵的样子,做成一种叫“驱寒矫耳汤”的药物,施舍给百姓吃。后来,每逢冬至,人们便模仿做着吃,形成了习俗。 南方:民间有“吃了汤圆大一岁”的说法。冬至吃汤圆,是我国的传统习俗,在江南尤为盛行。汤圆也称“汤团”,冬至吃汤团又叫“冬至团”。“冬至团”可以用来祭祖,也可用于互赠亲朋。 滕州:冬至吃羊肉的习俗,据说是从汉代开始的。相传,汉高祖刘邦在冬至这一天吃了樊哙煮的羊肉,觉得味道特别鲜美,赞不绝口,从此在民间形成了冬至吃羊肉的习俗。人们在冬至这一天吃羊肉以及各种滋补食品,以求来年有个好兆头。 苏州:传统的姑苏人家会在冬至夜喝冬酿酒。冬酿酒是一种米酒,加入桂花酿造,香气宜人。姑苏百姓在饮冬酿酒的同时,还会配以卤牛肉、卤羊肉等各式各样的卤菜。在寒冷的冬天,冬酿酒不仅能够驱寒,更是寄托了姑苏人对生活的一种美好的祈愿。 闽南:当地人会在冬至享用姜母鸭。姜母鸭以红面番鸭为原料,用芝麻油将鸭肉炒香后,再加入老姜(姜母)及米酒等炖煮而成,具有疏肝润肺、养胃健脾、舒筋活血、祛寒化痰等功效,特别滋补。 台湾:台湾保存着冬至用九层糕祭祖的传统。祭典之后,还会大摆宴席,招待前来祭祖的宗亲们。大家开怀畅饮,相互联络久别生疏的感情。 冬至是一年里黑夜最长的一天,此后,白天慢慢变长。因此,冬至是阴阳转化的关键节气,古时也喻意新生命的开始。 中医同样也对这个节气有着十分细致的解读。本期特邀北京市朝阳区金盏第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科陈勃田医生和您一起聊聊冬至的养生智慧。 陈勃田,主治医师 北京市朝阳区金盏第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科 第二批朝阳区中医师承工程学员,师承于北京中医药大学骆斌教授 国医大师金世元教授再传弟子 国医大师王琦教授再传弟子 三类人群易诱发疾病 在这个节气下寒气笼罩大地,现代人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不顾寒冷,致使冬至节气时非常容易发生心脑血管、骨关节、呼吸三个方面的疾病,尤其是老人应格外注意。 寒气侵袭人体,导致周身血管收缩,较之夏季温暖时节血液循环变差,尤其患有高血压、冠心病等心脑血管病史的人群在这个时间段更容易发生心梗、脑出血等心脑血管急症。 寒气留滞关节,关节的屈伸枢机功能受阻,气血运行不畅,不通则痛,易引起骨关节疼痛。 空气寒冷,吸进鼻腔内的空气加温不够及时,甚者鼻腔有问题的人群直接用口腔吸入空气,冷空气直接进入肺脏,极易对患有呼吸系统疾病如老慢支、哮喘和过敏性呼吸道疾病的人群诱发既往的呼吸道问题。 冬至养生注意几点 首先,防寒保暖。这是针对所有人群都非常适用的方法,也就是中医养生所讲“去寒就温”。 人体保暖的重点部位有四:即手、足、腰、颈。 手足是人体最远端的位置,也是气血供应相对薄弱的地方,最容易受到寒邪的侵袭。因此舒适厚实的鞋子、保暖手套是十分必要的。 值得注意的是,我们的鞋子和手套在满足厚实的前提下,松紧适度也是非常关键的。过松会导致冷空气钻入,保暖效果差,过紧的鞋子和手套则会导致手足的血液循环受阻,反倒不利于保持局部温度。 腰部是人体肾脏所在的位置,即所谓“腰为肾之府”。中医认为,人体之所以能够恒温,肾阳的温煦作用是十分关键的,腰部的保暖可以减少肾阳的损耗。 同时腰部也是人体带脉循行所过,带脉约束一身经脉,与女性的月经和生育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腰部的保暖尤其重要。现代年轻人尤其女性喜穿低腰裤,露“小蛮腰”,殊不知不经意间已伤害了自身。 颈部是人体脊柱最靠上的位置,也是风邪最易侵犯的地方。冬至时节,风邪夹杂寒气可由此处进犯身体,极易引起颈肩不适和背部的僵紧。 第二,我们可以通过锻炼的方法激发人体的阳气,加强内外御寒的能力。 |
下一篇:冬至节气话养生 进补不宜过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