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养生图库 > 运动健身 > 滕州市体育局

滕州市体育局

时间:2017-12-22 14:45  来源:  阅读次数: 复制分享 我要评论

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

实施意见

 

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滕州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市政府各部门,各企事业单位:

为贯彻落实《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国发201446号文件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实施意见》(鲁政发201519号)和《枣庄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实施意见》(枣政发201517号)精神,加快发展我市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现提出以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指导思想。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以增强人民体质、提高健康水平为根本目标,更好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大力实施全民健身国家战略,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创新体育产业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扩大体育产品和服务供给,推动体育产业成为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

(二)发展目标。2025年,基本建立布局合理、城乡一体、功能完善、优势突出的体育产业体系,体育产品和服务更加丰富,体育消费需求更加旺盛,产业带动作用明显提升,体育产业总规模超过120亿元。

1、产业基础更加坚实。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2平方米,城市社区建成10分钟健身圈,新建社区和镇、行政村公共体育设施覆盖率达到100%,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占全市总人口的45%以上。人均体育消费支出明显提高。

2、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竞赛表演、健身服务和场馆运营等核心产业蓬勃发展。培育23项在国内外有影响的体育赛事和一批传统品牌赛事。体育服务业增加值占体育产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40%

3、市场主体明显增加。体育产业市场主体数量比2015年翻一番。培育发展一批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体育骨干企业,打造国内外知名体育企业和名牌体育产品。

4、产业基地建设步伐不断加快。积极培育国家级体育产业基地,形成12家省级体育产业基地,24家市级体育产业基地。

5、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体育产业体制机制创新取得实质性进展,全民健身科技服务体系不断完善,体育企业创新研发能力显著增强。“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与体育产业广泛融合,体育企业装备水平和科技含量明显提高。

二、强化公共服务,培育消费市场

(一)加强公共体育场地设施建设。编制《公共体育设施布局规划》和《公共体育设施建设规划》,将体育设施用地纳入城乡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年度土地利用计划,合理安排用地需求,有计划地加快推进设施建设。重点建设便民利民的中小型体育场馆、公众健身活动中心、户外多功能球场、健身步道等场地设施,将赛事功能与赛后综合利用有机结合。充分利用城市公园、广场、绿地、河流、湖泊等资源,建设群众身边的体育健身场地。到2025年,各镇(街道)建有多功能运动场地,社区、行政村建有居民体育健身工程。

(二)加大体育场馆对外开放力度。推动各级各类公共体育设施免费或低收费开放,加快推进机关、企事业单位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提高社区、农村全民健身工程设施的使用率。推进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的第三方运营及管理机制,有条件的学校应对体育场馆和场馆区域进行物理隔离改造,在满足学校体育教学和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前提下向社会开放。积极争取中央和省、枣庄市对大中型公共体育场馆对外免费和低收费开放补助资金,将中小型公共体育设施维修维护、管理资金列入市级财政预算。

(三)培育社会体育组织。加强体育总会建设,协调和指导体育协会建设发展。对城乡社区体育类社会组织实行登记备案双轨制,促进基层体育社会组织快速发展。鼓励发展基层民办非营利性体育俱乐部等各类体育社会组织,为群众提供多元化、个性化体育健身场所和健身、健美、体育专项技能培训等服务。积极实施体育健身服务行业标准,开展第三方健身俱乐部星级评定工作,促进俱乐部规范发展。推行社会体育指导员挂靠站点制度和大学生志愿服务计划,每年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支持各单项体育协会承办体育比赛,对优秀社会体育指导员给予一定补贴。到2025年,市体育单项协会数量达到30个以上;全市城区、镇(街道)、农村体育健身组织和各类民办非营利性体育俱乐部数量达到160个以上;全市基层体育站点数量比2015年增加30%以上。

(四)大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要把全民健身列入工作计划、年终考核和表彰奖励,实行工间、课间健身制度,开展丰富多彩的健身活动,倡导每周健身34次,每次不少于1小时。中小学校要加强体育工作,公布命名一批特色体育学校,广泛开展青少年阳光体育活动,促进校园体育活动多样化,实现小学体育教学兴趣化、初中体育教学多样化、高中体育教学专项化,普及足球、篮球、排球、游泳、乒乓球、武术等运动,确保学生校内每天体育活动时间不少于1小时,每名学生掌握至少1项终生受益的体育运动技能。

三、创新体制机制,打造服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