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商报消息 立冬之后,气温骤降。冬季饮食对正常人来说,应当遵循“秋冬养阴”,“无扰乎阳”的原则,既不宜生冷,也不宜燥热,最宜食用滋阴潜阳,热量较高的膳食。冬季是进补的最佳时节,此时脾胃机能每多旺盛,是营养物质积蓄的最佳时机,正合冬藏之意。在立冬到春节这段时间,民间有补冬的习俗,而全国各地也皆有自己的饮食特色和风格。 ■本报记者 周蓓 整理 湖北:排骨藕汤 对于湖北人来说,排骨藕汤代表的就是家的味道。立冬之后,正逢莲藕上市时节,此时天气变得干燥,吃些藕,能起到养阴清热、润燥止渴、清心安神的作用。藕和肉骨头煨汤,文火煨到肉烂脱骨,藕块吃起来口感粉糯又不失清脆,最绝的是喝上一口汤,香浓清甜,不禁要感叹藕香与肉香的搭档简直是天下绝配! 厦门:姜母鸭 厦门人对鸭可以说是情有独钟,一年四季都在吃鸭,盐鸭、酱鸭、烤鸭、四物炖鸭,冬季吃姜母鸭。一条街只要有一摊卖姜母鸭的店,就整街飘香。姜母鸭以红面番鸭为原料,用芝麻油将鸭肉炒香后,再加入老姜(姜母)及米酒等炖煮而成,且具有疏肝润肺、养胃健脾、舒筋活血、祛寒化痰等功效,特别滋补。 重庆:麻辣火锅 麻辣火锅发源于重庆对岸的江北。当时挑担子工人买来水牛的内脏,洗干净后,将肝、肚切成小块,担头设有炉具,上设一只大洋铁盆,成为多格,盛载一种麻、辣、咸的卤汁,专向码头工人兜售。客人光顾时,各人认定一格,且烫且吃。重庆火锅以麻辣为主,多味并存,讲究调味,注重用汤。 台湾:九层糕 在我国台湾还保存着冬至用九层糕祭祖的传统,用糯米粉捏成鸡、鸭、龟、猪、牛、羊等象征吉祥如意福禄寿的动物,然后用蒸笼分层蒸成,用以祭祖,以示不忘老祖宗。同姓同宗者于冬至或前后约定之早日,集到祖祠中照长幼之序,一一祭拜祖先,俗称“祭祖”。祭典之后,还会大摆宴席,招待前来祭祖的宗亲们。 北京:铜锅涮肉 北京有着中国最丰富的饮食文化,尤其是冬季中的铜锅涮肉、羊杂汤等更是让人垂涎欲滴。当外面寒风凛冽,雪花飘飘时,若不吃顿涮肉,来碗热乎的汤都觉得对不起这天气。在这个冬季,跟着吃货们通过味蕾来感受北京的别样魅力。 宁夏:羊杂碎汤 中医认为,羊肉有壮阳补体的功效。宁夏地区的游牧民族和信仰伊斯兰教的回族人青睐简单的烹饪手法,如果没有牛羊肉,他们是无法生存的(不吃猪肉)。热气腾腾的羊杂碎汤,上面点缀着鲜红的辣子油和香气扑鼻的香菜——是当地牧羊人牧羊回家享受的最好一道菜。 |
上一篇:立冬养生重在养藏
下一篇:立冬养生保健 重在防寒健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