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07日 星期四 大雪,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二十一个节气,时间是公历的12月7日,也是干支历亥月的结束以及子月的起始。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至此而雪盛也。”大雪的意思是天气更冷,降雪的可能性比小雪时更大了,并不指降雪量一定很大。从中医养生的角度来看,大雪节气人们在衣食住行等方面要作出适当的调整,才有利身心保健。 一、大雪习俗 1、腌肉 有句俗语,叫做“小雪腌菜,大雪腌肉”。大雪节气一到,家家户户忙着腌制“咸货”,以迎接新年。 2、“鹃鸥不鸣”“虎始交”“荔挺出” 因天气严寒阴冷,正处于阴气极盛之期,按照传统阴阳观念认为阴气盛极必衰,此时阳气开始萌动。 鹃鸥即寒号鸟,为阴物感阳者,得阳气则不再鸣叫;老虎为阳物,感阳而交,所以会循阳气的萌动出现求偶行为;“荔挺”,草名,也循阳气萌动开始抽新芽。 3、大雪纷纷是旱年,造塘修仓莫等闲 北方田间管理已很少,若下雪不及时,人们偶尔还在天气稍转暖时浇一两次冻水,提高小麦越冬能力。或者修葺禽舍、牲畜圈墙等,助禽畜安全过冬。 此时还要加紧冬日兴修水道、积肥造肥、修仓、粮食入仓等事务。 4、碌碡顶了门,光喝红黏粥 鲁北民间有“碌碡顶了门,光喝红黏粥”的说法,意思是天冷不再串门,只在家喝暖乎乎的红薯粥度日。此外,逢下雪到户外赏雪、堆雪人也是此时常有的景致。 二、大雪节气 养生重点 1、天冷防风寒,围巾别离身 大雪之后,寒冬来临。冬天的很多季节性疾病都和寒气入侵有关,中医认为,人体的头、胸、脚这三个部位最容易受寒冷侵袭,是保暖的重点。 戴一顶帽子,大约可减少头部散失热量的60%。颈椎不好的人,冬季穿高领衣服、出门戴围巾很重要,况且用长围巾系在胸口护胸,可以减少寒冷对心脏、脾胃的冲击。 此外,脚部保暖尤其重要。这是因为脚离心脏最远,血液供应慢且少。俗话说“寒从脚起”,脚部一旦受寒,会反射性地引起呼吸道黏膜毛细血管收缩,使抗病能力下降,导致上呼吸道感染。因此,数九严寒,脚部的保暖尤应加强。在温暖双脚的同时,也促进了人体内部的气血流动。 2、大雪进补,南温北热 中医认为,大雪是“进补”的大好时节,但不要一味地补充有营养的食物,要根据地域、天气吃不同的食物,否则会影响健康。 江南不太冷的地方,适合温补;北方气候寒冷,可以适当热补身体元气,增加御寒能力;如果天气持续干燥,应在滋补时增加冰糖、百合等甘润的食物,以起到“灭火器”的作用,防止身体上火。 推荐食疗: 雪藕含有淀粉、蛋白质、天门冬素、维生素等成分,生吃可辅助调理肺结核咯血、淋病、衄血等症;熟吃有健脾开胃,止泻固精功效。在大雪节气适量吃些莲藕粥,有较好的补益功效。 从中医食疗学来看,雪菜属于性温、味甘辛的蔬菜,十二经络中归肝、胃、肾三经。雪菜还含有胡萝卜素和大量食用纤维素,可防治便秘,尤宜于老年人及习惯性便秘者食用。 大雪节气冷热交替之下容易引起肺燥咳嗽。雪梨有生津润燥、清热化痰功效,雪花梨润燥清风,药用价值很高,是做“雪梨膏”的好材料。 3、早睡晚起“懒懒”更健康 大雪时节,万物潜藏,养生也要顺应自然规律,在“藏”字上下功夫。大雪节气起居调养宜早睡,适当晚起,保持充足睡眠。 尤其是脑供血不足、颈椎病患者和心血管疾病患者等更要注意。因为人睡觉平躺时,血液在身体循环较平缓,若立刻起床,血流尚慢,不能一下子将氧气输送到脑,血压上不来,便会产生头晕等不适症状。赖一会床, 让肌肉和血液慢慢适应到正常状态,有益无害。 4、温补避寒,保暖藏神 冬属阴,应注意保暖,以固护阴精为本,宜少泻津液,故冬“去寒就温”,预防寒冷侵袭是必要的。 此时艾灸能温补助阳、补肾壮骨、养阴益精,能提高人体的免疫功能,促进新陈代谢,使畏寒的现象得到改善;还能调节体内的物质代谢,使营养物质转化的能量最大限度地贮存于体内,有助于体内阳气的收藏。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