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运动养生 > 太极 > 鲐背老人追忆恩师郑曼青

鲐背老人追忆恩师郑曼青

时间:2017-12-14 15:46  来源:  阅读次数: 复制分享 我要评论

鲐背老人追忆恩师郑曼青


在徐忆中(右一)眼中,郑曼青老师惊才绝艳,高洁慷慨。 董颜彰 摄


鲐背老人追忆恩师郑曼青


年轻时的徐忆中和恩师郑曼青(左)。 资料图片


温州日报记者 程潇潇

温州近现代文化史上,郑曼青是极为耀眼却稍显遥远的明星,其人拥诗、书、画、拳、医五艺以名世,被誉为“五绝老人”“一代奇才”。然而终其一生,待在故乡温州的日子屈指可数,时间与空间拉长了他与我们的距离。

今年是郑曼青诞辰115周年,我市首次为其举办了纪念画展、纪念座谈会、纪念讲座等系列纪念活动。本月8日,郑曼青弟子——杨式太极拳第五代传人、台湾时中学社理事长徐忆中先生,受邀来温作《郑曼青传奇人生》专题讲座并接受了记者采访。自郑曼青1949年赴台,之后游历欧美各国,直至1975年在台湾过世,徐忆中几乎全程侍奉其左右。此次,93岁高龄的徐忆中踏上恩师魂牵梦萦的土地,为他的故土乡人讲述了自己眼中心中的郑曼青。

“学太极拳,就是学吃亏”

座谈会在位于百年杨宅的温州武术博物馆内举行,当天突起大风,原本安排在一楼露天的会场不得不改至二楼。徐忆中先生扶着木质扶手拾级而上,步子缓慢却稳定,及至上层,气息不乱,整个人望之元气充足,绝不似实际高龄。他说,这全是因修习太极拳之故。

徐忆中曾问郑曼青:“诗书画拳医五艺之中,您最爱的是什么呢?”郑曼青回答,练太极拳使人健康快乐,再没什么比健康和快乐更重要的了。座谈会上,徐忆中还十分肯定地提供了一项数据——当今,全世界习练“郑子太极拳”者,数目超过百万。

郑曼青因患肺结核修习太极拳,师从杨澄甫,本来无意,后却成为杨式太极拳第四代宗师。在传承中,他对杨式老架太极拳进行改良,突出“柔劲”,化繁为简至三十七式,被称为“郑子三十七式”。1949年,郑曼青应台北市市长游弥坚之邀,在台北市中山堂创立“时中太极拳社”,传授太极拳。

徐忆中回忆在时中太极拳社初见郑曼青的情形:我看到郑曼青老师身材不高大,其时也年逾半百,他与人高马大的学员推手,每每打得那些比他年轻壮实得多的学员们东倒西歪,甚至摔出一丈开外。徐忆中学过西洋拳术,见此景,他暗暗称奇,怀着将信将疑的心情跟随郑曼青学起了郑子太极拳。有一天,他见郑曼青与人推手时正答着话,便欲趁其不备出招偷袭,不料却被郑曼青一招卸力随后以一掌打中侧肋,疼痛中趔趄摔倒。至此,他才真正对郑曼青和太极拳报以钦佩与敬畏之心。

郑曼青教徐忆中练太极拳,要将行走、站立、端坐、睡觉的时间统统利用起来。会上,操着一腔浓重的杭州萧山乡音的徐忆中先生,为免在座各位听辨不清,还提笔将老师传授的“秘诀”写在了纸上进行展示:行如沙漠走骆驼,处则两足分虚实,坐对人间笑弥勒,卧似弯弓向右侧。书写时他坐姿端正,手腕纹丝不颤。

郑曼青对学生严格,教学讲究文武结合。徐忆中还记得,师兄弟们围坐老师家中读《论语》《孟子》的场景,“老师教我们读古书,说要练好太极就要学会做人。”他至今记得老师最常告诫众弟子的一句话——“学太极拳,就是学吃亏,吃亏就是赢”。

惊才绝艳,高洁慷慨

于右任曾评价郑曼青:“一代奇才,他人视为至难之事,彼则优为之”。郑曼青专精诗、书、画、拳、医,任何一项的成就都是绝大多数人专修一生而达不到的高度,受誉“五绝”并不为过,但在徐忆中的记忆中,但凡有人提及“五绝”,郑曼青总是摇摇头一笑了之。一次宴会后,徐忆中开车送郑曼青回家,聊天中复又问起如何才能生出“五绝”,老师的回答他记忆犹新,“人的一生很短暂,要学会废时利用”。

徐忆中眼中的老师惊才绝艳,高洁慷慨、虚怀若谷。从他忆述的几件小事中,其人品性可窥见一斑。

第一件事与其医术有关。郑曼青医名远播,慕名求医者中不乏台湾当时的名流显贵。他收取的诊费也远远高于一般医馆,其他医馆看病收费五十大洋,郑曼青这里要收两百,对此他的解释是,看得好所以收得高。一日,一位穷困的退伍军人前来求医,得知看诊价格后对郑曼青说:“你的医术很高明,但收费实在太贵了,我的收入菲薄实在无法负担。”郑曼青为其看病后,不但不收钱,还嘱咐门下今后对此人不取分文。徐忆中说:“穷人吃药,富人付钱。这是老师向来秉持的原则。”

第二件事与画有关。郑曼青在美国办展,有一美国商人看中其中一幅乌龟图,却嫌价格过高而离去。次日,该商人又前来询问是否可以打折,得到否定答案后,再次离开。待到展览结束后,商人却再度前来求购此画,郑曼青却不愿卖了。他对那位商人解释道,逾期不售,再者,你爱你的钱,我爱我的画,既然如此又何必要交换呢。

另有一件卖画轶事却已成美谈。1929年,郑曼青在杭州举行画展,书画行家张宗祥对展会上的一幅白菜图情有独钟,每天都来画展上流连端详。展期结束前夕,无法负担全款的张宗祥付了一部分钱当做定金,并告知等余款到时再来取画。郑曼青听闻此事,着人询问原因,得到“款项还须多方筹措”的答复。于是,他不假思索便让人将画与定金一并送赠给了张宗祥,且曰:“识我画风,乃我知音”。

推崇传统文化,思恋温州故乡

温州人善于接受新思想、新事物,郑曼青是从温州走出的中国最早开眼看世界的一批人之一,他敞开怀抱学习和接收西方文化,才能在进行了两相对比之后最终选择回归传统。何止诗书画拳医,只要是国术,郑曼青无一不通,无一不精,他在欧美等国举办画展,在美国开办太极拳社等,目的皆是发扬中国传统文化。

“老师对中国无比热爱,对温州故乡无比思恋。”在台湾度过的每一个大年三十,郑曼青家中坚持守夜的传统从未改变,围炉夜话的场景深深烙印在了徐忆中的记忆里,“每回我们都买菜去老师家烧,吃完饭大家就开始聊天。老师喜欢跟我们描述故乡的景色和习俗,也喜欢对我们讲家乡的人和事。”徐忆中说,老师一直想回温州,更常常沉浸在母亲逝世而自己无法赶回去的遗憾与自责之中。

1975年春,郑曼青在台北辞世,门人为珍怀其风范德泽,成立郑子太极拳研究会。2005年,徐忆中想为恩师建立纪念馆,以更好地继承其太极精神和郑子太极拳,在得到郑曼青子女同意后,买下了郑曼青位于新北市永和区的故居小楼作为纪念馆场地,次年,郑曼青纪念馆建成。这样,郑曼青宗师的遗物有了归属,郑子太极拳研究会也有了永久性的办公地点,这对郑子太极拳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现今,郑子太极拳之发展遍及世界各地,在美国、英国、法国、新加坡、马来西亚、韩国、日本等数十个国家设有分会。当得知“鹿城区郑曼青文化研究会”成立大会将在座谈会后举行,徐忆中欣慰万分。

现场,特地从美国赶来的郑曼青长子郑沛伦和三女儿郑可欣,难掩激动地说:“假如父亲能看到现在的家乡那么漂亮,家乡人那么温暖,他一定会非常高兴!”一旁,九十多岁的老人连连点头称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