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四季养生 > 节气养生 > “大雪”养生 不必过度进补

“大雪”养生 不必过度进补

时间:2017-12-10 18:30  来源:  阅读次数: 复制分享 我要评论

“大雪”养生 不必过度进补

  图片合成CZR

  ■ 节气养生

  “大雪养生 不必过度进补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有:“大雪,十一月节,至此而雪盛也。”大雪是冬季的第3个节气,标志着仲冬时节的正式开始,此时段寒潮活动频繁,“小雪封地,大雪封河”,北方大部分地区河水都冻住了。在天气如此寒冷之时,我们如何保持身体的健康呢?对此,记者采访了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的冯明清教授,听他给我们聊聊“大雪”养生的那些事儿。□ 见习记者 刘婧超

  上午9:00以后出门

  冯教授表示,冬要养藏,在这一点上,动物、植物非常聪明,熊、刺猬、蛇等动物会进入冬眠状态,它们蜷缩不动,降低体温,全身呈麻痹状态,把代谢水平降到最低。此外,树木在这个季节也会落光叶子,养精蓄锐,以待来年春天重现芳华。这些动物、植物“冬养藏”的状态,是对外界不良环境的应对,很科学。

  同样,人类想要呵护好健康,也要顺应自然,冬季要保护自己的阳气不受伤害,其中一个重要的做法是推迟晨练时间,上午9:00以后出门,有心脑血管疾病的老年朋友可以推迟到10:00以后。特别寒冷的日子,尽量避免室外活动。

  

  不必过度进补

  入冬以来,不少养生文章建议人们在每个节气如何吃滋补食物,冯教授认为,这是养生的一个误区,是否需要进补,得具体看个人的体质,如果较怕冷,可以适当吃些牛羊肉,但也没有必要天天吃、顿顿吃。“要吃还是家常饭。”冯教授说,古代的皇帝山珍海味都少不了,但是没有几个是靠滋补延年益寿的,保持身体健康包括多个方面,如情绪、运动和饮食等,不是一味进补。

  俗话说“冬吃萝卜夏吃姜”,老话是有一定道理的。春夏时节人的阳气向外发散,易导致内在阳气不足,容易引发肠胃疾病,吃些姜就会对胃好。冬天寒在外,阳气在内,不易散发,就会积内热,而萝卜相对清凉,可以抵消身体里的热。

  

  注意背部保暖

  冯教授指出,冬季保证背部温暖非常重要,因为背部是督脉和足太阳膀胱经循行的主干线,督脉被称为“阳脉之海”。足太阳膀胱经主人身之表,且背部和肺最近,肌肉较薄,受凉后容易感冒,有时一次伤害就会影响终身。他表示,自己年轻时条件艰苦,曾因疏忽大意导致背部受凉,直到现在,呼吸系统都不是太好。冯教授特别提醒,有肺部疾病的人,一定要注意背部的保暖,胃不好人的要注意腹部保暖,有心血管疾病的人要注意心脏保暖,有高血压的人要注意头部保暖,每个人都要根据自身具体情况,恰当安排衣食住行,切忌为了美而少衣,为了瘦而少食,伤了健康,后悔莫及。

  

  不要长期过“候鸟式生活”

  现在人们物质条件好,最近几年,一到冬天,就有不少北方老年人选择去海南等南方沿海地区长住,到来年四五月份再回到北方。他们认为这些地方气温高、空气好、风景好,长期居住对呼吸系统疾病(如哮喘等)非常有利。

  对于这种“候鸟式生活”,冯教授有不同看法,他说,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是不可违背的自然规律,长期生活在北方的老年人适应了北方的四季变化,如果在晚年突然改变生活方式,让自己始终处于春、夏的气候环境中(外界气温高,身体代谢快),身体始终处于向外发散的状态,是有可能加速衰老的。

  冯教授强调,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有生、有长、有收、有藏,遵循自然规律,调和阴阳,才是最靠谱的养生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