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条年轻的生命因为长期熬夜逝去了!11月14日,中国一家专注手机游戏的直播平台“触手”发公告称,旗下的王者荣耀主播“孤王”因严重超负荷工作不幸去世。 今年7月,在面临巨大竞争压力的情况下,“孤王”将直播时间变更为晚上12:00到早上9:00,在平台上积累了18万粉丝,被称作“国服最强辅助”。 但实际上,他一直处于过劳状态,他的QQ空间还保留着这样一条状态:“连续通宵接近200天了,终于发现自己撑不住了。”粉丝发现,11月2日凌晨,他是在直播游戏的过程中猝死的。 这条消息震惊了整个游戏圈和直播圈。“解说小漠”在缅怀逝者的同时,也对自己常年黑白颠倒的生活状态进行了反思,并提醒大家多重视身体健康。 不少网友也在这则微博下方的评论中提到了因为作息紊乱出现的身体状况:心悸、头痛、低血压、肩颈疼痛、脱发白发、皮肤粗糙……他们的年龄普遍只有20岁出头。 实际上,因为熬夜而引发猝死的事件早已不是罕见。 今年6月,浙江一名26岁的规培医生陈德灵在医院宿舍内猝死。同事回忆,他经常加班而且通宵。 去世前两个月,他还曾在朋友圈中感慨“还活着真好”。 同样是26岁,长沙一名球迷在“欧洲杯”足球联赛期间连续熬夜看球,同时喝酒抽烟。从酒吧看球回家后,再也没有醒来。 很多人会认为,猝死的悲剧离自己的生活很远,但中国人睡眠不足的状况却是普遍现实。 根据《2017中国睡眠指数报告》,轻微睡眠困难者占总调查人群的50.3%。不同职业的人睡眠情况也有差异,教师起得最早,媒体人睡得最晚。 创业人群在入睡时间、睡眠时长等指标上均低于普通公众,且越年轻的创业者得分越低。 在最长一次连续不眠时间上,大部分创业者平均值约为29个小时,其中10%的创业人群更是48小时连续无眠。 而在亚马逊中国发起的“2017全国睡眠状况调查”中,6成的受访者表示一周中超过6天都在熬夜,近8成受访者正在面临因熬夜而带来的一系列不良影响。 四川、广东、上海、北京成为熬夜重灾区! 其中四川成为最晚入睡榜单冠军,或许跟当地日落时间较晚有关,但因为夜生活而熬夜的人群中,则在广东占据了最大的比例。 这份报告揭示了另一层面的现状:加班并不是经常熬夜的首要原因,反倒是“刷手机或玩电脑”、“生物钟习惯”和“追剧”成为了人们熬夜的三大理由。 健康监测硬件“Jawbone”则汇总了年节假日对中国人入睡和醒来时间的影响。 长辈们常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妈妈党们也经常把一些“早睡养生”的文章转给儿女。可是这么多年来,年轻人或者总是不以为然、认为“生物钟”是伪科学,或者明知熬夜有害,但晚睡带来的“充实感”却像是永远都戒不掉的鸦片。 诺贝尔奖得主告诉你,“生物钟”是真的存在 许多“夜猫子”坚持生活在美国时间,是因为相信只要保证睡眠时长、晚睡晚起,就并不会妨碍身体健康。 这部分人大概要失望了。 今年10月,美国科学家Jeffrey C. Hall、Michael Rosbash和Michael W. Young共同获得2017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原因就是他们发现了“控制昼夜节律的分子机制”(molecular mechanisms controlling the circadian rhythm)。换言之,他们阐明了植物、动物包括人体普遍存在的生物钟的工作原理。 最初,有科学家发现,果蝇身上的一个基因一旦发生突变,就会扰乱它的昼夜节律。 1984 年,Jeffrey Hall、Michael Robash和Michael Young率先分离出了这个基因,并把这个基因控制的蛋白命名为“PER”,即period(周期)之意,另有一个与光的感受性相关的基因,控制着“TIM”(timeless)蛋白的生产。 每当夜晚,PER在细胞内越聚越多,最终会结合TIM蛋白,一起进入细胞核内,抑制period基因的活性。 这样,period基因不再产生新的PER蛋白,之前积累的PER蛋白则被细胞不断降解。到了白天,随着PER量的减少,它对period基因的抑制作用就会减弱,于是PER蛋白的浓度又会逐渐恢复到前一天晚上的水平。 这一变化的周期恰好是24小时——为了适应地球自转所造成的昼夜更替,所有地球上的生物都要适应这样的周期性变动。 当然,人类等哺乳动物体内的生物钟比果蝇要再复杂一些,但其核心仍然是与上述的PER-TIM相类似的、由彼此作用的蛋白质所构成的系统,能随着四季的变化做着微调,在短时间内却能保持着稳定性。 也是因此,由于跨洲飞行造成的剧烈时差,会给人带来相当痛苦的体验。这个生物钟会在一天之中的不同时段,对人体内各类新陈代谢的情况进行非常精准的调节。 如果一个人的生活方式长期与这些规律不匹配,就会增加患病风险。换句话说,按时进食、按时睡眠、按时晒太阳、在最适宜的时间运动和工作,并不是谣传的“伪科学”。 上面这张图翻译自诺贝尔奖官网,也就是说,这个“作息时间表”不仅有着生物学和医学依据,而且价值900万瑞典克朗(约合740万元人民币)。 熬夜造成的损害,白天补觉并不能追回 熬夜在学术研究中被称作“睡眠剥夺”,关于长期熬夜造成的损害,已经被各种研究数据证实。 1、损伤“颜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