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健康新闻 > 贵圈|收视率黑市调查:全行业沦陷,五位神秘大佬掌握百亿链条

贵圈|收视率黑市调查:全行业沦陷,五位神秘大佬掌握百亿链条

时间:2018-10-13 05:14  来源:  阅读次数: 复制分享 我要评论

市面上的收视“资源”都来自三大派系及两家制作公司,业内称“3+2”。除了此前导演郭靖宇实名曝光的稻草熊影视掌门人刘晓枫以外,还有两位神秘大佬“郭总”和“贾总”。“郭总”主打中西部,“贾总”则擅长东部沿海城市,而刘晓枫则号称北方区域的收视“灵药”。2017年的收视率价格翻了几番,从早期的每集15万,飙升到如今的每集150万。这意味着,剧集卖给电视台的钱,绝大部分要花在买收视率上。购买假收视率通常是一次性付全款,且黑市规则十分强势:“如果是‘自己人’,也最多分两期,播出前10天付50%,开播3天尾款结账。不结,(数据)立马停,并且不作任何收视承诺。”

腾讯娱乐专稿(文/曾妮 责编/方奕晗)

“你家有数据资源了吗?”某卫视频道购片负责人开门见山,惊呆了电话另一端的制片人王成。9月15日,导演郭靖宇以千字长文揭开卫视收视造假黑幕,引得满城风雨,如今再下手,无疑是顶风作案。

贵圈|收视率黑市调查:全行业沦陷,五位神秘大佬掌握百亿链条

导演郭靖宇微博

“没数据排不了档,你再等等吧。”

制片人王成所在的影视公司去年与该卫视签订了购剧合约,但迟迟没有播出。直到近日各大卫视都陆续进入招商季,广告主拿到的招商册子里也找不到该剧的踪影。眼看投资超过2亿元的项目凭空“消失”,王成心急如焚。

9月16日,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发文表态,已就收视造假问题采取相关措施,会同有关方面抓紧开展调查,一经查实违法违规问题,必将严肃处理。

贵圈|收视率黑市调查:全行业沦陷,五位神秘大佬掌握百亿链条

但像王成这样的制片方,在与电视台的博弈中早已陷入死局:电视台依赖收视率招商,片方不能保证数据,电视台就不敢排播,不排播就无法结账回款。片子却卖不出去,意味着几亿元制作成本打了水漂,这是他无论如何都不能接受的。

“可买假收视,本身就是个大坑。”王成很清楚,可眼下达摩克利斯之剑悬在头上,他夜夜辗转难眠:“我们圈里流行一句话,上辈子干坏事,这辈子做电视。”

黑市法则

可如今最无奈的却是,做电视依然是“干坏事”。

去年,王成尝试将自己投资制作剧集以每集200万元的价格发行到某一线卫视,却换来一纸“收视对赌协议”。协议上白纸黑字约定——

电视剧结款将严格对标收视率。如果该剧播出时获得省级卫视同时段收视第一,结款单价200万/集;第二,170万/集;第三,150万/集;第四及以下100万/集。结款集数以实际播出为准。

这种“收视对赌协议”曾被广电总局三令五申杜绝,但在利益驱使下,如今仍普遍存在。据媒体报道,有的对赌协议甚至“不保底”,如果达不到最低收视标准,电视台甚至可以免费播出。

面对行业“潜规则”,王成只能乖乖就范。而这,只是他掉进收视率大坑的第一步。

第二步是寻找资源做数据维护。卫视频道负责人看上去也很无奈,“你知道吧,我今年经济任务很重的,收视不保0.8就得卷铺盖走人了”。

这位负责人在王成的恳求下“介绍了点资源”——从抽屉里拿出一张纸,写下两个电话。

后来王成才知道,市面上的收视“资源”都来自三大派系及两家制作公司,业内称“3+2”。据《贵圈》了解,除了此前导演郭靖宇实名曝光的稻草熊影视掌门人刘晓枫以外,还有两位神秘大佬“郭总”和“贾总”。这三人在圈内浸淫多年,业务范围有所重合,也各有擅长,例如,“郭总”主打中西部,“贾总”则擅长东部沿海城市,而刘晓枫则号称北方区域的收视“灵药”。

另外两家制作公司都是业内赫赫有名的“头牌”。一位从业多年的制作人向《贵圈》透露,“你可以去查查市场上活跃的制作公司,有几家之前都是做数据发家的,他们可以说是‘造假’高手。这些公司的制作水平有限,但其出品的作品无论在哪个平台播,烂成什么样收视都不差。”在这种模式下,“黑手”既能幕后操纵数据,又亲自下场“比赛”,挣到不少钱。

纸条上电话的主人就是三大派系之一。对方给出的报价是,每增加全国网收视0.1,收费6万元。王成迅速算了算,按照基础数据0.4计算,买到0.8,就是每集24万元,50集的剧全部买下来,花费将超过千万。

“现在数据折损特别大。你要么多找几家,要么就是在一家做,下资源下得高一点。”电话那头给出进一步建议,“你至少得做到3,哪怕缩水2/3,最终能到1也行。”

这么一算,光是买收视率就要耗资上亿。王成大吃一惊,咬咬牙说:“没事,先按1买吧。”

王成回忆,在整个交易过程中,电话中的神秘人物从未现身。实际上,除了已经被曝光的刘晓枫外,在公开平台搜索不到另外两位黑市大佬的任何信息,其名下也没有任何公司。没人说得清他们的来历,但业内一直流传着他们的传说。有业内人士透露,大佬们有着深厚的人脉关系,与电视台紧密捆绑,比如“某东部省级卫视几乎长期固定购买四家制作公司的电视剧”。

双方交易也只是按照要求打到对方提供的银行卡上。据了解,购买假收视率通常是一次性付全款,且黑市规则十分强势:“如果是‘自己人’,也最多分两期,播出前10天付50%,开播3天尾款结账。不结,(数据)立马停,并且不作任何收视承诺,你要不信就算了。”

步步惊心

交了钱的王成,终于等到剧集开播。

这部戏对王成及其公司至关重要——筹备3年,总投资超过两亿,涉及上百人。更重要的是,影视行业寒冬来临,在政策收紧和资本撤离的双重作用下,影视公司普遍出现融资困难、项目减产、库存加剧的现象,大量中小影视公司倒闭,大型制作公司的日子也一天比一天难过,“一部戏逼死一公司的情况大有人在”。

他几乎整晚未眠,祈祷收视率超过0.8。但第二天早上10点半,卫视频道负责人的一通电话,又让他的心情坠到谷底。对方怒气冲冲地警告:“打算周五把这你的剧撤了,你跟其他投资方通知一下。”

投资两亿的项目说撤就撤?“我会死的!”王成近乎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