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运动养生 > 健身 > 王飏:让文明成为城市最强竞争力

王飏:让文明成为城市最强竞争力

时间:2018-10-12 21:44  来源:  阅读次数: 复制分享 我要评论

这里是“十里青山半入城”的江南福地;这里是有着1700多年建城史的文化名城。

从“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的苏南模式,到“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生态发展,常熟深耕细作,让文明成为城市最强竞争力。

中国文明网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系列访谈节目《40人对话40年》,本期对话江苏省常熟市委书记王飏。

王飏:让文明成为城市最强竞争力

记 者:王书记您好!欢迎来到中国文明网。虽然我之前没有去过常熟,但提到常熟,有一句宣传语已经深深地烙在了我的脑海当中——“江南福地 常来常熟”,您能跟我们解释一下这个“福”源自于哪里吗?

王 飏:您好,很高兴今天走进中国文明网。我想常熟既然叫“福地”,我们就是一个“有福之地”,也是一个“幸福之地”。常熟在农耕时代就因为土地肥沃,少有灾害,粮食连年丰收,经济相对富庶,所以从字面上你就可以感受到,常熟这个名字有着很浓厚的农耕印记。

另外,常熟也是一个历史文化名城,有3000年的文明史,1700多年的建城史。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座城市的人民崇文重教、崇文尚和,低调、内敛、勤勉、务实,求实学、重实业、干实事。也可以说,我们的幸福是奋斗出来的。因此,常熟既是“有福之地”,更是“幸福之地”。

记 者:刚才听您讲,感觉特别骄傲。您在常熟工作了7年,在您眼中,这7年常熟有什么变化吗?

王 飏:我是常熟的新市民,深深地爱着这一方水土,爱着这个地方的人民。所以我也竭尽全力为这个城市服务。常熟这些年,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这四十年的变化,是非常巨大的。一方面,城市综合实力在不断提升。去年常熟的GDP已经达到了将近2300亿。另外一方面,这座城市百姓的生活品质也在不断提升,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常熟老百姓的生活从物资的短缺走向了生活富裕。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常熟加快了推进高质量发展的步伐,老百姓的生活已经朝着高质量的方向在迈进。我可以举一些例子,比如说常熟居民储蓄额在全省位列前茅,私家车保有量将近48万辆,在全省也名列前茅。这就印证了常熟文明创建当中的一句标语——“创建人民满意的文明城市”。

记 者:常熟市委市政府,包括市委宣传部组织了“评选常熟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的四十件大事”的活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就高票入选了。

王 飏:获得“全国文明城市”称号是常熟百万市民二十年的一个梦想。常熟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就启动了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地开展。2017年创建成功以后,百姓对创建工作高度认可,对获得“全国文明城市”称号发自内心高兴,增强了对这座城市的认可度和归属感。

记 者: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二十年以来,在创建过程中,百姓共建共享,创建的理念真正深入人心。您觉得,在这个过程中市民收获了什么?

王 飏:常熟二十年磨一剑争创全国文明城市,这对一个城市来说是不容易的,特别是我们把创建工作与党委政府的日常工作紧密结合起来,把创建工作与为民惠民工作结合起来。创建对城市有很大的改变,百姓也有很大的获得感。一方面,创建使得城市更加美丽,市容环境更加有序。举个例子,原来城市当中游摊散贩占道经营比较多,通过创建,尤其是很多志愿者的劝导,近两年就规范了20多万起游摊散贩占道经营行为,整个城市就更加有序了。再举个例子,常熟跟很多城市一样,也有粘贴小广告的现象,我们叫“城市牛皮癣”。通过大力度整治,现在常熟“城市牛皮癣”基本消除。看似一个小小的粘贴广告,其实是老百姓日常生活一个很大的痛点。所以我们就是抓住这些细微处来开展创建工作,抓住一些老百姓非常关注的小事开展创建。

另外一方面,创建推动了市民的共建共治共享,通过创建改变了以往“干部干、群众看”的思维和习惯。尤其近几年,我们在创建当中,通过志愿服务和“百姓路长、百姓河长、百姓楼长”引导市民参与到创建工作当中来。

王 飏:还有一个收获,就是干部的担当作为精神得到了很大提升。创建要靠干部来带动、来示范、来引领。这些年,我们通过创建体制机制完善,特别是通过市长书记点评交办这些制度,市长书记定期和有关领域分管领导一起召开点评交办会,将日常巡查当中发现的问题和第三方暗访发现的问题,以及市民通过市民热线反映的问题梳理出来,拟定这次市长书记点评交办会的议题,进行重点交办,然后通过压实各级责任,让各级干部参与到创建工作当中来,担当起创建中各项工作的责任。

七年前我到常熟工作的时候,大家普遍反映运动的场地比较少。如果单纯靠政府建,那要有资源、有资金,还要有时间成本。我们听取了方方面面的意见以后,觉得应该把存量资源激活,同时逐步增加健身场地。我们持续不断推进有条件的学校开放体育场所,引导市民到开放场所,文明参与健身。现在,常熟72所学校体育场所全部开放,市民在学校健身的过程当中,因为要为孩子们树一个榜样,也养成了非常好的文明习惯,这是文明创建润物细无声的一个表现。同时也增加健身步道的建设,特别是虞山步道。

记 者:虞山步道非常漂亮。

王 飏:整个环虞山步道22公里已经基本建成,景色非常秀美。当然,除了虞山步道,我们还利用滨河临水的工程建设群众健身步道。到目前为止,已经有将近300公里的健身步道,经过这七年的努力,老百姓在健身方面的一些获得感也是非常强。

另外我还可以举个例子,比如大家很关心的交通秩序问题,我七年前到常熟工作的时候,机动车的保有量大概是16万辆左右,七年过去了,现在机动车总量是48万辆,是过去的三倍,交通压力非常大。我们大力度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布局了“一环八射”的快速路网体系。但是我认为更重要的是,市民要有一个良好的行车习惯,才能从根本上形成一个有序的交通秩序,推动文明交通。

近三年,我们加大了交通秩序整顿,真正让司机有序文明开车,让规矩变成文明习惯,我觉得成效很大。现在整个城市的交通井然有序。原来停车也是个老大难问题,这几年常熟增加了停车设施的建设和服务,更大力度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向社会提供停车场地。近几年增加的停车位可能超过了两万个,2017年以来,我们又开放了机关事业单位的停车设施,让居民能够下班以后把车停到政府大院里,做到停车位共享。这也是文明创建当中的一个扎实举措,老百姓有了获得感,政府也在城市治理方面创新了路径,真正拉近了政府和民心之间的最后一公里。

记 者:通过您的讲述,可以看到创建让常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今年是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提到改革开放,就不能不提常熟的一个耳熟能详的模式——碧溪新型集镇建设,也叫做“碧溪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