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初秋,天高云淡。 菲蓓尔儿童音乐教育总部,坐落于北京东部传媒产业园区的一栋独立三层小楼。 进入马骏的办公室要穿过整个办公区,和那些CBD写字楼群里紧张忙碌的白领们比起来,这里的员工显得从容很多,但依旧保持着专注有序。窗外有风,摆放在角落的道具树会随风摇曳,让绘满整面墙的卡通形象也如动起来一般鲜活可爱。 马骏,70后。菲蓓尔儿童音乐教育创始人,儿童音乐教育家、实践者,儿童心理专家、文化产业模式的探索者。现任北京汉高天泓文化艺术发展有限公司执行董事、总经理;菲蓓尔(北京)国际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执行董事、总经理。 每一个头衔都可以印证世俗意义的成功,但马骏更喜欢大家叫她“马老师”。她说,“老师”是自己的生命定义,这个称呼承载了太多内容,是他人给予的一种尊重,也是自我赋予的一种责任,更是时时审视自己的一面镜子。 “我想我应该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就是愿意把一个梦想变成现实,一直坚持的人。”在接受搜狐教育频道采访的时候,马骏很认真地总结自己。 当时,菲蓓尔已经走过了十余年的实践之路,已经有数以万计的孩子、家庭受益于马老师创立的“学、玩、演、游、用”五位一体的教育体系,业界和媒体同时发声——“音乐原来可以这样学”。 音乐原来可以这样学 说起菲蓓尔2015年10月 的产品战略发布会,裴轩的脸上还是会浮出兴奋之色。作为发布会的重点环节,裴轩以90后研发团队负责人的身份和马老师进行现场的互动演示,受到了专家和与会者们的一致好评——“整个平台活泼而生动,在满足孩子兴趣点的基础上将学习、巩固、互动和创新有效地结合到一起,对孩子的音乐学习起到了十分有效地辅助作用。” “她是个非常有感染力的人。即使你以质疑者的心态坐在对面,你最后还是会追随她的思路,逐渐兴奋起来,被说服,不,是被征服。”提起马老师,现任品牌总监的裴轩不自主地带了些“粉丝心态”,而对于菲蓓尔每一年的变化,更是如数家珍。 “是菲蓓尔在国内首次提出‘听’的教育,并创立了‘儿童发育关键期音乐素养教育体系’”。裴轩的语气不无自豪,他认为这样的教育理念,“把国内的儿童音乐教育提升了一个层次。” 技术出身的裴轩边说边熟练地敲击着键盘,很快调出一段网络视频,那是一段孩子学钢琴的自拍录影,画面里的孩子一边哭泣一边在母亲的督促下练琴。“十二年前,马老师创立菲蓓尔,全面进入音乐教育这个行业,就是希望做让孩子们快乐,让家庭受益的教育。马老师经常讲的是,音乐教育首先应该是审美教育。中国教育太重了,技术为核心,没有快乐可言。”裴轩说。 的确,正如蒙泰韦尔迪曾说过的:“一切好的音乐都是为了拨动心弦。”音乐课堂,首先应该是一个迷人的地方,可看着录像中的孩子,不能不让人疑问:快乐都去哪儿了? 一直以来,太多的家长甚至教育者都选择钢琴作为孩子接受音乐教学的最适合工具,而在菲蓓尔的教学体系中,却努力修正着这样的认知。 “不只是钢琴,其实无论学习什么乐器,孩子在接触它们之前,都需要先掌握基本的音乐素养,学会理解音乐语言,而这些音乐能力都是在音乐活动中长期养成的。如果孩子没有接受任何音乐熏陶就开始接触乐器,机械地练习下,他们对错音、节拍将没有任何的感觉。”英国谢菲尔德大学音乐人类学博士、菲蓓尔高级教研员吴小睿老师说。 2016年3月,在坚实的教育产品研发团队和经营团队支持下,历经数次迭代升级,基于互联网云端技术的“菲蓓尔数字音乐教室”正式上线,同期推出2.5-5岁原创儿童音乐启蒙课程《魔法乐理》。菲蓓尔的宣传文案中写道:世界上没有五音不准的孩子,只有未接受到音乐语言标准发音的孩子。《魔法乐理》课程让音乐学习不再是一堂45分钟的理论课、技术课,而是让音乐的学习,自然地融入生活的每一个角落,让每个孩子在最关键的敏感期通过自然浸泡、主动探索,打开“听”的耳朵,获得一生受用的音乐素养。 “2.5-5岁是每个孩子听力发展的敏感期和关键期,在这个时期,通过自然的环境刺激与影响,可以让孩子们自然的将音乐语言的发音标准植入脑中;而7岁以后,这种自然能力将被关闭。”无论是接受采访,还是做主题演讲,这段话马骏总是反复强调,她说,菲蓓尔音乐教育就是要填补这一阶段的市场空白,把音乐教学当做一门语言课,让乐理知识变成一本故事书,在更多的孩子耳朵里,栽下一棵枝繁叶茂的音乐树。 栽下一棵枝繁叶茂的音乐树 “在同事们眼里,马老师更多的时候不是一个经营者和管理者,而更像一个思考者。她喜欢思考和提问,而她的问题,也总是能给人带来思考。”菲蓓尔的总裁助理秦未希这样评价自己的“领导”。 尽管一直保持低调,但马骏在业界内外都有着一定的知名度,这和她创立菲蓓尔以前的经历分不开。2000年,马骏成立“北京汉高天泓文化艺术发展有限公司”,涉足国际文化交流、文化传播推广、影视创作、音乐创作及文化产业建设等领域,和众多国内外名家一起,成功运作了诸多国家级文化项目及作品。用她自己的话说,自己的路一直很顺,这和从小生长在一个音乐环境中不无关系,自己的成长和成功,恰恰是受音乐所赐。 但也正是因为在工作中接触和关注到国内外艺术人才的差距,从来没有觉得音乐要“下苦功”的马骏,开始将视角投入到青少年音乐文化教育的领域。 “究竟我们的孩子该接受什么样的音乐教育?这一点,不只是孩子、家长,就连施教者都没有一个客观而全面地认知。”马骏直言不讳,“儿童音乐教育的路,当务之急就是纠偏。” 菲蓓尔来自英文“Fable”的音译,寓意神话。马骏说在起名字的时候,脑子里是一幅美好的神话景象,每个孩子都插上了一双音乐的翅膀,朝着未来飞得更高更远。 在马骏看来,孩子们不应该是演奏乐谱的机器,而是能感受音乐、创作音乐的人。机械重复的演奏练习属于舍本逐末,没有体现音乐应有的价值。“音乐有着神奇的力量,它会改变孩子内心世界的宽广度,带给孩子更富有创造力与想象力的人生。“马骏如是说。 刘晓丹是菲蓓尔教师里的“元老”,正是马骏所强调的“音乐教育首先是听觉教育”,让她对菲蓓尔有了一种认同感和归属感。 “我们的课堂不是讲课,而是老师和孩子们一起听、一起玩。让好的音乐自然流淌进孩子的心里,而非有目的的灌输。”刘晓丹老师这样介绍,“马老师常说,儿童音乐教育,不是单纯地教音乐,不能简单地将之当作一门学科,而是让音乐融入孩子的生活中。在菲蓓尔的体系中,老师,必须是个陪伴者,是个引领者,是能够用心去观察孩子、启发孩子的人,给出的是最贴近孩子的方法,而不是照着书本传授知识点的机器。” 秦未希介绍说,菲蓓尔的新员工培训很有特色,每个员工都要再做一回孩子,亲身走进数字音乐教室,怀着被唤起的童心,跟着老师一起唱跳玩耍,感受快乐互动的课堂氛围。 |
上一篇:《多国流动儿童教育研究》报告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