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健康新闻 > 2000家国企医院剥离"倒计时"

2000家国企医院剥离"倒计时"

时间:2018-10-01 21:17  来源:  阅读次数: 复制分享 我要评论

原标题:2000家国企医院剥离“倒计时” 华润探路国资办医

导读

目前华润医疗在中国8个省市共管理运营113家医疗机构,运营床位数10062张。根据其披露的信息显示,至2020年华润医疗的目标是实现床位数24000+,医疗业务收入120亿+。

随着时间的推进,国企医院剥离已进入倒计时两个月的关键时刻。

“2018年底前需完成企业办医疗、教育机构的移交改制或集中管理工作。”此前的《国务院关于印发加快剥离国有企业办社会职能和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工作方案的通知》(国发〔2016〕19号)已为国企医院剥离时间轴“划定红线”。

而中央编办等6部委联合制定发布的《关于国有企业办教育医疗机构深化改革的指导意见》,强调了改革目标和时间表,并提出移交地方管理、关闭撤销、资源整合、重组改制等4种改制模式。

今年3月,国资委、发改委、财政部再次下发《关于进一步推进国有企业独立工矿区剥离办社会职能有关事项的通知》,明确提出大型独立工矿区企业办医疗机构应尽可能移交地方政府、专业化机构或企业管理,不具备市场竞争力的应予以撤并,从2019年起不得以任何方式向医疗机构提供补贴。

在此背景下,华润医疗、中信医疗等国有资本,成为了这一轮的国企医院改革的中坚力量。

国企医院改革

据国资委统计,到2017年年底,还剩2000多家国企医院未完成改革。今年底之前,这2000多家国企医院也将基本完成从母体剥离,集中管理、改制或移交。

根据中国医院协会企业医院分会会长金永成此前对媒体表示,2000多家未改制的医院中,除去30多家三级医院,还有260多家二级医院,300多家一级医院,剩下的都是卫生所。

除了移交政府,资本方也频频介入企业医院领域,抢夺优质国企医院。这些参与方涵盖医疗管理集团、制药企业、保险公司、医疗投资公司等,各自拥有品牌、医疗人才、资金等优势。

大型优质标的自然容易得到资本青睐,但改制过程仍旧充满曲折,其中不乏医院几度易手的例子。类似广东茂名石化医院的改制与收购,2003年,茂名石化医院从中石化剥离出来,成为股份合作制医院,每名职工都获得一部分股权,导致股权分散。2009年,茂名石化医院因经营问题不得不再次进行第二轮改革,与北京天健华夏医院管理有限公司签订投资权益转让合同,但仍争议不断。

此外,中小型医院如何在浩浩荡荡的改制大潮之中觅得靠岸之处也成为关注点。

华润医疗(原华润凤凰)新任董事长胡定旭此前对投资者表示,牢牢抓住企业医院改革的历史性机遇,积极改善国企医院和公立医院的运营效率,扩大医院网络,并开始布局营利性专科医院成为重中之重。

然而医疗行业的特殊性致使一些资本方在入局之后出现各种问题,资本和医疗资源难以实现平衡,对双方发展均造成阻碍。于是,大型企业集团的管理优势就凸显了出来。

2011年之后,我国的医疗集团逐渐成型,并形成“四大”格局,即华润医疗、中信医疗、北大医疗以及复星医药,四大医疗集团也成为这一轮的国企医院改革的核心。

健宫医院样本

“四大”中,华润医疗在国有企业医院并购领域“攻势凌厉”,不断“跑马圈地”,相继拿下了健宫医院、武钢总医院、徐矿系列医院、淮北矿工总医院等一批三级医院。在国企医院改革中,优质医院并购的高门槛成为大多数社会资本进入的“拦路虎”,而央企进入此领域则具备独特优势。

目前华润医疗在中国8个省市共管理运营113家医疗机构,运营床位数10062张。根据其披露的信息显示,至2020年华润医疗的目标是实现床位数24000张以上,医疗业务收入120亿以上。

以位于北京南二环内的健宫医院为例拆解国企医院剥离转型之路。

记者发现,地处核心地段的健宫医院依旧保留着60-70年代的建筑风格,老式木质扶手的楼梯也透露出年代感。

资料显示,健宫医院始建于1953年,前身为北京市建筑工人医院、建设部总医院,是一家开放400余张床位的二级甲等综合性医院,占地面积1.7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2万平方米。早在2000年,华润医疗的前身凤凰医疗就对北京市健宫医院进行了国有企业医院营利性股份制改制。在三甲医院云集的西城区,医院空间扩张严重受限,从医院规模和学科发展上来看,健宫医院并不占优势。

健宫医院院长孙百顺对包括21世纪经济报道在内的记者介绍道:“企业医院60-70年代发展得比较好,以健宫医院前身为例,其在当时已经成为建设部的企业医院。而90年代初国家医疗体制改革,原来的三联单变为可以自选。医院面临房屋老旧、设备更新乏力、人才流失的状况。2000年,医院与华润医疗的前身凤凰医疗进行战略重组。不过,改制的道路也并非一帆风顺,2000年改制之后,一直到2007年都是亏损,此后才实现扭亏为盈的持续发展。”

过去十年,公立医院经历发展黄金期。在医保的支持下,公立医院人才、设备投入大增,床位数迅速扩张。相比之下,国企二级医院,缺乏规模、机制优势,政府补贴程度较弱,发展陷入被动局面。

改制前,医院2000年年门诊量为6.8万、出院病人2663人次,营业收入4100万人民币。华润医疗接管后,健宫医院2017年年门诊量88.4万、出院病人1.23万人次,营业收入达到了6.5亿元人民币。改制后的18年里,在没有政府的任何资金投入、器械设备支持的情况下,医院营收年复合增长率达18.4%。

“门诊人数从6.8万人,达到去年的88.4万人,今年预计能达到95万人,收入从3800万到6.5亿元,医院发展非常迅速,规模、体量、医院管理和医疗技术水平得到提升。去年,医院的胃肠镜手术达到8000例。”孙百顺说道。

在改制的过程中,如何提升健宫医院的办医效率成为关键。健宫医院副院长冯燕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说道,医院作为二级医院,一年门诊量达到88万多,提升效率一直是办医关注的重点。

走进健宫医院的胃镜中心,在不到20米的走廊里,聚集了进行胃镜肠镜、十二指肠镜的所有科室。

“一年8000例的胃肠镜手术,比许多公立医院都具有明显优势。另一方面,在提升效率的同时,医院所有的医护人员都需要经过医院培训,迅速了解医院抢救车除颤仪的分布,保证安全和高效落实到每个小细节。”冯燕说道,“医院空间寸土寸金,经过装修改制之后所有病房拥有了卫生间,事实上经过改制之后床位位置缩小了,医院办公室也设在了走廊处。同时和国内保险公司进行直接财务上的对接直付,为病患提供便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