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悉尼第九新闻频道的珍妮·阿佐帕迪(Jayne Azzopardi)在今年3月报道过一个新闻,标题是《330万彩票不翼而飞:一名悉尼男子与书报亭的恩仇录》。这位名叫大卫·伦肖的男子竟然在20年后跳出来,抱怨他曾于1997年在悉尼的格兰维尔火车站(Granville)投注过一次彩票,当时书报亭的工作人员验票后什么也没说,就把他的彩票给扔了。过了18年(2015年)后,他一次跟朋友的聊天中才得知:当时有一个含息330万的彩票被人弃兑了,于是伦肖就决定起诉彩票机构。伦肖在法庭外声称这其中一定有隐情。不过,彩票机构的负责人多兰(Doran)却认为:“这其中根本不存在任何舞弊,伦肖只是借此机会来表达对我们的不满。我们的工作人员肯定是认真验票后,确定伦肖并没中奖才扔掉彩票的。” 华人投资移民的一种选择 澳大利亚的书报亭由州辖的专业公司管理,并非直接隶属于政府,他们有个统一的名字Newsagency,这是一家经营报刊杂志超过30年的公司。在悉尼隶属的新南威尔士州,书报亭的数量已经超过了3500家,店面有大有小:有30多平方的夫妻店,也有开在商场里规模盛大的大型书报店。如今,这些书报亭走上了多样化经营的道路:彩票(NSW Lotteries)业务成为了书报亭的主业,交通卡充值和香烟销售也成为顾客经常光顾的原因之一。此外,这些书报亭还提供包裹邮寄(Toll)和汇款(Western Union)等服务。 随着多样化经营的普及,一些客流量大的书报亭也渐渐做起了礼盒包装纸、钢笔、长毛绒玩具、贺卡等小商品的生意。不过即使种类丰富,门类繁多,有一个业务是书报亭绝对不会碰的,那就是邮票和纪念币的销售。因为这个销售权至今仍牢牢掌握在澳大利亚邮政(Australia Post)的手里。 每到8月初,悉尼的中小学就会开学。有些书报亭门口放着的教辅专栏就会比往常销售得好。跟上海书城整整一个楼面卖教辅不同,悉尼的教辅简直就是稀罕物。因为悉尼的中小学教育相当轻松,9点(上午)上课3点下课。那些放学后不去玩而是去看书的孩子,显得非常另类。所以,教辅变成了那些买彩票的家长们闲暇附带的采购品。 从宏观角度讲,书报亭创造了不少的就业机会,尤其是成为了投资移民的主要选择之一,不少华人都看中了书报亭能带来的投资移民的机会和回报。在悉尼,华人初期创业的工作,主要集中在鱼店、肉店、超市这几种类型,而书报亭因为进入门槛低和工作相对较轻松,也成为了很多华人的选择。 有意思的是,越来越多的中国游客操着并不熟练的英文扭扭捏捏地走进书报亭,本来是准备给交通卡充值的,一看是个华人营业员,往往会用中文聊上几句,而店家也乐于建立更多的社区关系。 未受电子阅读的冲击 在悉尼生活,除了Woolworths和Coles两大超市巨头随处可见外,就数书报亭遍地都是了。虽然书报亭谈不上什么城市的风景线,但是它强大的功能属性还是让很多人离不开它。澳大利亚书报亭的杂志和上海的东方书报亭一样,偏好时尚、生活、体育、财经、机车类杂志,但是澳洲人似乎并没有经常买杂志的习惯,能长期阅读TIME, Economist的读者还是凤毛麟角的。虽然,现在传统报纸的阅读刚需越来越低,不过,老人们倒是非常钟爱报纸,总会时不时拿上一份《澳洲人报》或者《悉尼晨驱报》。 如今,澳大利亚越来越多的社区开始办报。我在麦考瑞大学读书期间,住在Marsfield,社区的邮差每周都会定时把社区报纸扔在每家的门口。而且离Marsfield不远的华人镇——伊士活(Eastwood)的图书馆里,还能免费拿到不少专为老人办的报纸。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传统报纸的购买量。 不同于中国电子化零碎阅读的普及,悉尼的电子书对于书报亭的冲击其实并不大。即使是在赶往悉尼中央商务区的火车上,忙碌的白领们手持Kindle或者iPad阅读的情景也并不常见。中国主流的新闻门户网站常常是免费阅读,但澳大利亚的新闻媒体采取的是收费制度,如果想在网上阅读《澳洲人报》,你能在Google上搜到某条新闻,但点进去后,就会看到在线付费的提示信息。 在版权意识较强的西方国家,电子阅读并没有流行开来。当你买下了Kindle时,也意味着要去亚马逊网站买正版书。而且澳大利亚有着非常严谨的论文引用制度,报刊也是论文引用的主要来源之一。所以,其实电子阅读和实体报刊各有所长,并不存在实质的价格竞争问题,更像是不在同一轨道上的两辆火车。 每天上下班高峰,你会看到所有人都扯着领带呼啸而过,但车站的书报亭却不紧不慢地驻足在某个角落,静静地看着人流的变化,似乎什么都没发生过一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