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养生人群 > 男性 > 少小离家老大回,物是人非事事休

少小离家老大回,物是人非事事休

时间:2018-09-24 08:27  来源:  阅读次数: 复制分享 我要评论

在理查森的三部曲问世以前,描绘澳大利亚的小说都是些成功的冒险故事,但是理查森认为“还有截然不同的另一方面,那些失败者的命运又怎样呢?这些人既没发迹,也无激动人心的冒险经历可言,这些在物质和精神上都难以适应奇特而艰险的新环境的人命运又怎样呢?”理查德的代表作《麦昂尼的命运》(The Fortunes of Richard Mahony)三部曲就是在这样的基础上创作出来的,作品摒弃了以往澳大利亚小说中常见的成功移民形象,作者以其父亲为原型,成功塑造了一个远离故土、寻求在新的环境中安身,但最终走向失败的移民形象。

小说出色的人物塑造,以及对主人公精神上遭受的折磨的细腻刻画,让这部作品成为澳洲小说的经典之作,并改编成电影及戏剧。作品由三部相互联系而又相对独立的小说构成:《好运澳洲》(Australia Felix,1917)、《回家的路》(The Way Home,1925)、《天涯海角》(Ultima Thule,1929)。其中第二部《回家的路》讲述了他们在英国的遭遇。回到英国,事情不像他原来想象的那么美好,玛丽由于她殖民地的言行举止受到麦昂尼朋友的冷落,在英国他们生活得也不幸福。于是他们又回到了澳大利亚,麦昂尼发现自己因为买了金矿的股份突然成了富翁,他们这时有了一个儿子和一对双胞胎女儿,现在的生活对于他们来说很幸福。但是好景不长,他所有的钱被他的一个朋友骗走了,麦昂尼发现自己又回到了生活的起点。

【书名】回家的路(The Way Home)

【作者】亨利汉德尔理查森(Henry Handel Richardson)

【作者简介】

亨利·汉德尔·理查森(Henry Handel Richardson,1870-1946)原名Ethel Florence Lindesay Robertson,生于墨尔本的—个爱尔兰医生家庭,曾于1932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是第一位获得国际声誉的澳大利亚作家。由于文学上的双重标准,她写作时采用了男性化的笔名理查森。

她一生有过数段同性情感经历,但一直都隐藏得很深。理查森擅长以自己及家人的生活经历为蓝本创作小说,将现实与虚构融合,作品现实性强,风格质朴自然,尤其注重人物性格的塑造和细节描写。她的所有小说都是悲剧,而人物的性格是造成命运悲剧的决定因素,因此她的作品被认为与英国作家托马斯哈代(Thomas Hardy)的“性格与环境”小说有相通之处。

译者推荐

多少看过韩剧的我们大致可以总结出,韩剧强调的是浪漫的生活方式,偏重感情,不免让人产生太傻太天真的嫌疑;而大陆剧里太看重物质、过于重视外在因素、对真刀实枪的争夺和竞争的描述,有时让人叹其没有底线,没有规矩,甚至野蛮无章。

本部小说里徐徐展开的画面,并不是一部将人带入浪漫幻想的童话故事,也不是过于强调自我主义、明枪暗地里彰显着自我特质、意图改变现实、意气风发的革命凯歌;说其浪漫,它不够极致;说它现实,又不够激进;但它却有着一笔一划、点滴不落的真实记叙,不放过每一个细节。如此的平铺与直白,也许会让满含对激情的期待的读者感到躁动难耐,让内心深沉的读者又感到索然无味,只有那些能够正视生活本源需求本身的读者,才将会发现,这字字句句反映出的每一个小细节,都可自成一幅生活的画页,而这些不显山不露水的小画页,正是生活本身。

越细读就会在越深处对作者质朴的眼光和毫无矫饰的笔法感到一阵阵首肯和认同。每一个平常人在平常日子里脑海中一个个瞬间的状况,都有着数不清的印象,有的琐细,有的离奇,有的飘逸,有的则像利刃般的明晰。这些个琐琐碎碎的多个瞬间,构成了礼拜一或礼拜二的生活,层层的堆积,展现出一幅色彩鲜明的地域风情画,而其间从四面八方袭来的生活骤雨,则将人物的遭遇推向一个个油然而生的生活经验、或令人深思的感慨。

主人公麦昂尼的命运也正是在这样的波澜中颠簸,也许这就是意欲成为不平凡的普通人的故事,这长长的多幕剧里有炫目的舞会,也有让人或炫目或相惜的爱恋情愫;有愤然的离行,也有意气风发的昂扬;随着地域背景的不断变迁,移步换景,让麦昂尼这样一个男人的性格跃然纸上,让读者在欣赏到精致而纷繁的不列颠岛屿画卷,以及色彩浓烈、恢弘壮丽的澳洲风情的同时,产生对人的深切同情、对生命的深深眷恋、对命运的喟然叹息。

究其让人侧目之处,终归是作者那对生活去伪存真的眼光、质朴自然的下笔之手、婀娜摇曳却心思缜密的生活与言语细节,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是她所侧重的现实手法,与我们当今的生活如出一辙。同处时代变迁之下的中国人,正在经历着生活环境日新月异的变化,无论老少,都对生活方式做着自主的追寻,无论是社交环境、娱乐环境、社区生活,抑或养生之道,都已经成为当下里炙手可热的生活目标。

对这些或怀旧、或舶来的外在生活方式的追随,让这片用热血汗水铸就的土地上演着你死我活的殊死较量和激烈竞争。在这样的波涛中,有人浮沉,有人发迹,有人挣扎,有人落寞。无论结局如何,在这追寻或选择的过程中,那些被你所忽略的,终将随风逝去;而用尽心思攥到手的,也许就将是最终的收获。麦昂尼这样一个几经漂泊的人,并没有错过任何的生活经历,这可能就是他生命中最大的收获与无憾。但他仍旧无法逃脱如浮木般的命运,在各种浪花与闲言碎语面前,只好被动地跟随与反应,最终,这根木头在历经了漂浮拍打后,变得腐朽,碎化,终于破碎、毁灭了。

而在我看来,玛丽则正是那个推波助澜的幕后推手,正是她对梦想生活的急切追寻,导致了麦昂尼的横冲直撞。而也许正是因为他对妻子不假思索的爱,让自己身心疲累,同时也获得了玛丽的一心跟随。但总体说来,麦昂尼简直就是所有人的缩影,在他身上,我们看到了所有喜乐悲苦的经历与心绪,而这不正是人生的意义吗?如果我们非要本着成功法则的经验教训目的来分析导致他失败的原因,那得出的结论无非是怨天尤人罢了;即便觉得是他病态的性格揭示了人类面临痛苦和失落时的弱点,但一个人在行将就木时,难道还有能够超越死亡的强大能量点,用生命中曾立下的战绩或财富上的成功为死亡写就意义吗?

这么说来,每个人都曾有得意之时,难道那就能掩盖死亡时的衰弱吗?如果说玛丽还有着自己内心对外在生活的执着追寻,那么眼前这个男人,尽管没有在身后留下赫赫显名,辉煌事迹,但他的一生却是为自己的家庭、为维护爱人,为构建亲情倾心尽力,而耗尽了生命的最后一丝元气。这样的男人,最成功之处,便是子女对他深久的铭记与怀念。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