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东莞市政协文化文史和民族宗教委员会、东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东莞市莞城街道办事处 承办单位:莞城美术馆 协办单位:莞城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展览时间:2018年9月14日——10月21日 开幕时间:2018年9月25日15:00 展览地址:莞城美术馆一楼展厅 天地情廿五 62cm×114.5cm 我的艺术道路 文/王无邪 一、起点与基石 莞城美术馆承办我的个展,我感到十分荣幸。这是我在国内的第一次个展,展出不同时期六十件的水墨画作,回顾我过去悠长的艺术追寻。 我在东莞虎门镇出生,稚年来港,经历过日本侵华、香港沦陷,逃难的日子留下深刻印象。战后,我在香港接受双语教育,曾留学美国,学成回港任职香港中文大学、香港博物美术馆(后分为香港艺术馆及香港历史博物馆)及香港理工学院(即今之香港理工大学),后移居美国十余年,回流香港。时间之流逝,环境之变迁,都在作品上反映出来。 1948年 与父母及弟妹合照 我全心致力艺术创作之前,最先对文学发生兴趣。高中时开始写作,投稿报章学生园地版。我文学的底子,来自中国古文诗词及章回小说,但接触西方文学后,喜英国浪漫派及现代诗,有志成为诗人。中学毕业后与友人合资出版《诗朵》期刊。三期后因销路不畅而停刊,之后参加香港美术会的写生及展览活动,我觉得自己更适宜在美术方面发展。 1959年 准备个展,摄于画作前 一九五八年,我与友人成立现代文学协会,出版《新思潮》双月刊,推动文学与艺术的现代路线,并策划首届香港国际绘画沙龙。 在绘画创作方面,我学习中国画传统技法,尝试走上现代化水墨画路线,更有意到外国进修。一九六一年,我获美国俄亥俄州哥伦布市艺术与设计学院取录,遂于香港国际绘画沙龙圆满展出后,远赴美国。在哥市学院打下一般西方艺术基础,并接触了包豪斯设计教育观念,两年后转马里兰州巴尔铁摩市之马里兰艺术学院,专修绘画。巴市邻近纽约,可以感到当代西方艺术的冲击。 1961年首届香港国际绘画沙龙摄于画作前 自省之下,我觉得我的艺术建立于四块基石之上:文学、设计、东方传统、西方现代。文学给予我感情,画作不限于描绘外在物象,而是感情表现。设计代表了理性的一面,我用纵横直线,建立画面的新秩序。东方传统显示我对水墨媒材山水主题的固执,及水墨媒介的偏爱。西方现代是当前欧美艺术流派给我的熏陶。四块基石,以不同比重的组合,助我多元探索,在时空的递变下,能力所及,突破原有路线。 1967年 大会堂博物美术馆办公室 二、创作的分期 2006年,香港艺术馆主办我的回顾展,我将自己的艺术发展分为六个时期:展步立我、构理显情、溯源觅流、远隐反思、寻根建梦及天地情怀。每个时期约为十年,六期合成一甲子。世事沧桑,瞬息万变,我在艺术路途中,能多转一弯,就不想停下。 展步立我(1956年-1964年) 我最初无师自通,从写生转入创新,以实验性技巧绘成画作,同时习中国画,试以水墨媒材创作。留学时期,我更是用油彩帆布作画,阔笔纵横,稀液溅泻,走近抽象表现主义的路线。 构理显情(1965年-1974年) 我在留学后期及回港初期,受美国波普艺术和至简艺术的影响,作品常见文字数字、书法笔触及人造物体。画面空间,时见格阵,虚实互贯,繁简相生,表现当代人复杂的思维与情绪。 天问 90cm×96.5cm 溯源觅流(1975年-1984年) 我回国游览名山大川、名胜古迹,参观美术馆及博物馆,画风转向较近传统笔墨的路线。我亲睹古代书画真迹之后,延续中国文化的信念加强,确定了创作的源头,不忘继续开拓。 远隐反思(1985年-1995年) 这是我辞去香港理工学院的教职后移居美国的时期。我住过几个州郡,寻求安静的环境,专心创作,终在东岸哈德逊河边缘小镇,留寓十年之久。小镇距纽约曼赫顿市中心区,约一桥之隔,既远离繁嚣,亦可到纽约近察当代艺术最新发展。远适异国,不免兴游子之思,写成的作品,多以水为主题。我寄情溪涧泉瀑、小河大江、湖海汪洋,那时心无旁鹜,画作风格细腻,反映隐居的宁静心境。 1985年 美国明尼亚玻里市艺术馆个站 寻根建梦(1996年-2005年) |
下一篇:“悦”在华月湖 “最美”迎中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