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汪海林:有人把军旅歌手划为“娘炮”,这让我特别惊奇 今天的“娘炮”之争,已经演变成掺杂着审美、两性、教育等诸多话题的终极大论战。从最初对娱乐圈某些男艺人的精准打击,到如今逢“娘”必喷的漫天开炮,大家批评“娘炮”到底是在批评什么呢? 也许当你觉得自己在据理力争的时候,已经不自觉地充当了别人混淆是非的烟雾弹,这场论战背后真正的指向反而被模糊掉了,对此你有认真思考过吗?下面为大家奉上编剧汪海林的精彩点评,希望能为大家理清思路,也希望讨论能够重回正轨。 汪海林 著名编剧 代表作《铜雀台》《楚汉传奇》 采访整理 观察者网 马密坤 观察者网:目前对“娘炮”的喊打喊杀之势已经从娱乐圈蔓延开来,大家在男性应有的气质、穿衣、装扮等方面都产生了重大分歧,您怎么看待这种反“娘炮”扩大化的现象? 汪海林:反“娘炮”扩大化?我觉得反倒是支持“娘炮”的人扩大化了。他们牵强附会地把人权领域的一些正常的多元化的元素也掺杂进来了,把社会上看不惯的所谓的“异类”现象全都囊括进来,把外延扩大化了,把战线搞乱了。 批评“娘炮”的声音刚出来的时候,就有人从同性恋的角度写文章进行反驳,但“娘炮”问题跟同性恋是划等号的吗?它不是一个事儿,也没有人在批评同性恋吧?还有就是把校园暴力归结为男生因为“娘炮”而被霸凌,校园暴力是一个单独的领域,它里面包括各种歧视,外形的歧视只是其中之一。 观察者网:反“娘炮”到底是在反对什么? 汪海林:这个本来是很清楚的,也很简单。就是娱乐圈的选秀节目、娱乐节目舞台上的中心人物或者前几名的人物,以及某些网剧和电视剧的一些主演,这些男艺人都有女性化的倾向,这个是令人担忧的。 第一,指向性很清楚,说的是娱乐圈; 第二,是部分节目和剧集,把这些男艺人推到了中心位置。不是说不允许他们出现,而是说他们不该如此霸占中心位置,第一名是他第二名是他第三名还是他。 尤其引起整个社会舆论哗然的是《开学第一课》,这是教育部要求所有家长和孩子必须看的一个节目,它是动用了公共资源的,却植入了这样一些演员。在这种引导下,家长自然会对孩子的性别认定、自我认同,以及主流社会倡导怎样一种美学观、审美观产生担忧,而不是说这些人一出现大家就开始担忧了。 以前,甚至在出现变性人的情况下,比如说金星,大家也没有谁这么担心过。金星是一个个体,大家也都很尊重她。尽管围绕她也有过一些争论,但总体上没有人去刻意地贬低她,也没有人担心这个事。哪怕她是作为电视台重要的主持人以及一些重要节目的核心人物,但大家也依然不认为她会成为主流。 现在的问题是主流在提倡什么呢?比如说电影《建军大业》可以说是国家工程了,为什么一定要把一些戏不好的流量明星加进来?这些戏不好的人适合演军人吗?不适合。 现在他们在一些不应该出现的位置出现,这个不可以批评吗?对比相近档期的《敦刻尔克》,人家挑选的也是新人,也是年轻演员。被选中的演员必须按照军人的气质,军人的要求去训练,去接近那个角色,成为那个角色。而我们是什么情况呢?我们是角色往演员的条件上靠拢,这是本末倒置,现在批评的就是这个现象。 观察者网:最近有篇传播很广的网文,文章把很多军旅男歌手、三军仪仗队士兵也列入了“娘炮”阵营,对此您怎么看? 汪海林:这是在混淆视听,他们难道不知道大家原本批评的是什么吗?当新华社发出“‘娘炮’之风当休矣”的批判之声时,他们就将此认定为官方的态度,于是别有用心地反其道而行,罗列出一些军旅歌手形象加以反驳,他们想表达的就是这些人在你官方原来的美学里面又何尝不是一种“娘炮”呢? 其实,他找出的这些东西都是不准确的,他拿五六十年代的一种台风跟现在比,现在的台风和舞台装扮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把以前的东西放在今天这个不恰当的位置做比较,就是故意混淆视听,是敌意很明显的抹黑。 现在还出现了一些很有意思的言论。一方面,有些人批评“娘炮”文化,但他们说“娘炮”文化就是政府提倡的,政府就是希望男人不像男人,这样男人就没有反抗力了,这完全是一个阴谋论。 另一方面,当央媒发声提出反对“娘炮”文化时,他们又反对了,觉得政府不应该干预审美多样化。其实,这两个角度的目标都是一致的,都是将矛头对准了他们自己认定的那个官方的主流价值。本来是一个审美问题,现在他们硬是把它意识形态化了,我没想到这个最后会变成路线斗争。 这个意识形态化包含了很多东西,有LGBT同权运动、反校园暴力,以及各种意识形态综合在一起,这样就把一种娱乐现象讨论转换成了政治讨论。 这些年,舆论场的很多事件都出现了这样一种走向。比如说疫苗的问题、幼儿园的问题,最后都会转向成一个意识形态讨论。其实,这些年政府主导的所有讨论都是在去意识形态化,反倒是民间所谓的知识精英拼命地意识形态化,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换位。 以前在高度意识形态化的情况下,无论是文艺创作,还是思想界都在形成一种去意识形态化的思潮,大家都很反感意识形态化。现在政府已经有意识地在淡化或者去意识形态化了,包括“一带一路”在内的对外政策和一些对内的政策也都很清楚,强调的还是老百姓的幸福生活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反倒是反对方事事都往意识形态上扯,把任何问题都归结到一个终极问题上,即政权合法性的问题。这样一来,我们任何的社会讨论都会落到他们操控的这个主题上来。我个人认为这个事情不宜意识形态化,不管是官方还是民间的讨论,不管是支持,还是反对,都应该是在一个审美领域内的正常的讨论。 观察者网:应该说很多明星的影屏形象也只是被包装出来的面孔和人设,只要能带来流量和票房,资本才不在乎你是男还是女。 汪海林:是的,我们现在正是在批判这种市场行为。“娘炮”有两种,一种是他发自内心想要成为这样,另外一种则是为了迎合,或者更可怕的是因此形成了一种阉割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