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养生人群 > 两性 > 由“中秋”谈传统节日在当今:赋予传统文化绵延不断的生命力

由“中秋”谈传统节日在当今:赋予传统文化绵延不断的生命力

时间:2018-09-19 11:50  来源:  阅读次数: 复制分享 我要评论

  对话人:萧 放(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院教授)

  高 峰(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执行院长)

  侯仰军(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秘书长)

  张 勃(中国民俗学会副秘书长)

  祈求团圆的意念深藏在中华民族每个人心灵深处

  路斐斐:农历八月十五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中秋节”,有学者认为,中秋节的源头最早可追溯到上古的祭月之礼,是中国历史上最具生命力和影响力的传统节日之一。中秋节极具东方文明特色,是以和谐、安定、圆满、和平为期待的民俗文化,至今仍对每个华人产生着深刻影响。各位可否谈一谈心中的“中秋节”或“中秋文化”?

  张 勃:中秋节有许多别称,根据节日时间,又称为“秋节”“八月节”“八月半”“月夕”;根据节日活动,又称“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女儿节”或“团圆节”。无论是起源还是习俗,中秋节都是我国传统节日中与月亮关系最为密切的一个。中秋节起源于唐代民众的赏月之风,由中秋的月圆而及人圆,圆的物象营造圆的氛围,成就了中秋团圆节的独特气质。

  中国人历来重视家庭,中秋的团圆至迟在宋代已从个人的悲欢离合上升到国家的层面。在当下“分离”越来越成为一种普遍现象的社会环境中,中秋节充满和美的浓浓人情,给我们提供了精神动力和情感支撑。如今,海峡两岸的中华儿女对祖国统一的期盼之情,亦寄托于中秋明月,包蕴于中秋团圆的内涵之中。中秋节是一个浪漫唯美、欢庆丰收的节日,祭月赏月是中秋节的标志性习俗活动,欣赏月亮,就是欣赏自然之美。秋收季节,瓜果飘香,亲朋好友之间馈赠月饼、阖家团圆、共赏明月,又增加了中秋的人情之美。千百年来,中秋节积淀了丰富厚重的文化,不仅有全国各地丰富多彩的习俗活动,也包括中秋的食物、赏月的景点景观,更包括大量与中秋节相关的文学作品。所有这些,都是我们当下过好中秋节的重要资源。

  侯仰军:对于中秋节是什么时候形成的有很多种看法。但一般认为,唐朝已有中秋节了,并且还有各种相应的庆祝活动。到了宋朝,市井文化兴盛起来,很多节日都过得红红火火,中秋也不例外。虽然祭月仪式从先秦到明清都在秋分,但老百姓往往把赏月和祭月结合在一起,在很多年里“中秋”跟白露是连在一起的,有一个原因就是,秋分有时看不到月亮。中秋节在当代作为一个法定节假日是从2008年开始的,但作为一个传统节日,民间一直在过。

  近几十年来,或者说从近代以来,民间祭月的仪式就淡化了,大规模的仪式没有了。其实在古代传统中,日月跟老百姓的关系都很密切。祭月的仪式更多体现了天人合一的观念。普通老百姓典型的祭月仪式就是在院中案几上摆放些瓜果蔬菜、月饼还有酒等来祭祀月亮,向月亮祷告、祈福。祷告是一个核心的内容。所有的民族在人类初期都有一个泛神论的崇拜,即认为万物有灵。我认为中华民族对世界最大的贡献就是天人合一,核心就是敬畏自然。

  近代以来,中秋节更多传续的是两个核心:庆丰收和庆团圆。中秋节和中华民族的其他传统节日一样,都是回家的节日,都讲究家国情怀,讲究团圆。中秋节更是一个标准的庆团圆的节日。过去无论是祭祀还是其他的一些民俗活动,主要传扬的都是家的文化。祈求团圆的意念是深藏在中华民族每个人心灵深处的。在今天,这种祈盼对民族、国家的统一,也依然是有深远影响和重要作用的。

  中秋节也是一个特别文艺的节日

  路斐斐:作为一个流传千年的节日与一个典型的文化意象,中秋节在不断参与中华民族历史演进的过程中,也在各个历史时期所流传下来的诗词歌赋、戏曲小说等文艺作品中留下了无数身影与痕迹。与中秋节一样,很多中国传统节日都曾深度地参与着先民们的物质生活,也深度参与着古代中国精神文明的建构。各位可否从文化的角度来谈论一下您所熟悉或了解的,与中秋节或其他传统节日相关的文艺作品?

  萧 放:中秋节与春节、端午节并称中国传统三大节日。中秋节处在仲秋时节,稻谷成熟,花果飘香,是圆润与丰收的节日。传统中国文人对中秋节的自然物候、月相、农事与人情特别关注,留下了很多歌咏中秋的诗文,让中秋节成为特别文艺的节日。节日往往与节气关联,它在时间意义上是自然时序的人文符记。节日是日常生活的节点,人们常常会因为节日时序所触动其内在情感,出现怀人、感时或歌咏自然、人事等节日意绪。“一年月色最明夜,千里人心共赏时”,“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等中秋诗词,就抒发了作者对故地故人的思念,表达了中国人特有的团圆意绪。苏东坡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就是他在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的感怀之作。这样的作品因中秋明月所激发,同时它也给中秋佳节增添了更加深厚的情感内涵。也如明人张岱的《虎邱中秋夜》《西湖七月半》等记叙文字,在为我们留下江南节庆繁盛情景的同时,也为我们的文学史贡献了散文名篇。

  高 峰:古人也好,今人也好,各个民族的诗人大多会见月生情。月亮是诗人抒发情怀的载体,以月亮为主角的节日自然是充满诗意的。“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李白的儿时记忆与当今的我们是相同的,直到有了一定的年龄及阅历,才会有寄情于明月的事情。李白在一个中国的江南之夜,翘首凝望着月亮,不禁想起,此刻他的故乡也正处在这轮明月的照耀下,才会有“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感慨。我很喜欢张九龄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诗人对主人公望月时思潮起伏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远方之人殷切的怀念,故名《望月怀远》。张九龄身为一国宰相,竟也有如此细腻的情怀。还有杜甫的《月夜》:“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诗人借助对月亮的想象,抒写妻子对自己的思念,也写出了自己对妻子的思念。

  张 勃:有学者统计,《全唐诗》中咏中秋的诗作有111首,出自65个诗人之手。在宋代诗词中,也有大量咏中秋的佳作。从内容上看,中秋诗词与月亮有密切关系,描写月亮和月夜之美、借月抒怀的作品占了绝大多数。比如,在《八月十五日夜玩月》的作品中,刘禹锡以清丽的语句描绘了月光“能变人间世”的神奇力量,在它的照耀下,秋夜的一切显得那样清凉干净。不同地方不同年份的中秋夜是不同的,然而在诗人的心目中,中秋夜皓月当空的疏朗与高远,月色如水的清凉与沉静,月光化平庸为神奇的伟力,无疑是最值得玩味的自然之美。此外,中秋月也时常唤醒文人的生命意识。欧阳詹在《玩月》中写道:“惜此苦宜玩,揽之非可将。含情顾广庭,愿勿沉西方。”在月明星稀的中秋之夜,诗人首先感受到月光之美、秋夜之韵、人情之欢,但很快就意识到圆圆的月亮远在天边,是根本无法接近的,自然产生了“愿勿沉西方”的深切期望。由良辰短暂、美景难再进而激发生命易逝的焦虑与感伤,两种情感的叠加使得他们不由自主地展开对生存与死亡、短暂与永恒的思考,思考的结果往往将其导向珍惜韶华、享受当下的人生态度。这是生命意识在特殊场合里的觉醒和释放。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