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飞手正在操作无人机。上游新闻记者 胡杰 摄 大热天里,背着喷雾器,手里拎着水桶,到地头的水沟或池塘,更多是到地里的机井里打水,然后装进喷雾器中,按比例放入农药,再到棉花地里左手加压,右手喷雾……这样的传统操作流程下,一亩田,一个壮汉,要花费一个小时,而且还是在一切顺利的情况下。 不过,对于巴南区一支由15人组成的女子无人机飞手队的成员们来说,给两亩地洒药仅需要5分钟。这群女飞手并非长期飞行的专业人士,队员中年龄最大的40多岁,最小的只有20岁,当中既有农村留守妇女,也有都市白领。对于她们来说,女飞手是一份兼职、一项义务,也是一种爱好。 勤学 她从留守妇女变身技术精湛女飞手 近日,携带着10公斤农药的无人机飞舞在巴南区风景旖旎的石滩镇万能村半空中,不到5分钟就为两亩水稻田喷洒完农药。这样的速度和高效让当地的村民们为之叫好。 无人机的操作者名叫张凤,今年35岁,是本地村民。几个月前,她的身份仅是农村留守妇女、两个娃的母亲。 “我是今年4月份才开始接触无人机,公司给培训,其他全靠自己练。”张凤介绍。虽然话说得轻巧,但业内人士都知道,要真正操作好无人机,特别是用来洒药的植物保护型无人机(简称植保机),没有上千次的操作训练,根本无法完成。 由于丈夫在城里上班,家中60多亩水稻全靠张凤一个人操持,平时务农可以雇人,但最头痛的就是洒药。“一年三次,每次都要费不少工夫。” 4月份,在相关部门的组织下,重庆芸中鹰航空科技有限公司来做无人机推广,免费为村民们打药。飞舞在半空的无人机轻快灵动,几分钟就完成了几亩地的洒药工作,一下子让张凤亮了眼。 略作思考,张凤决定买两台植保机。但买了机器,不会用可不行,总不能每次打药都让专业人员过来。 随后,张凤来到重庆芸中鹰航空科技有限公司接受培训,同时也成为女子飞手队的一名成员。先是两个月的电脑模拟训练,然后就是实际上机操作,张凤练得比别人勤,技术自然提升更快,不到半年时间,她已经是队里最优秀的女飞手之一。 张凤算了一笔账,以前请人打药,一亩地人工费40多块钱,60多亩地要花几天才能完工。一年打三次药,总计花费近一万元。现在每亩地的成本仅仅是10多元的农药钱,相比过去一年下来,成本降了不少。 如今,作为女子飞手队的队员,张凤偶尔还要参加巴南区妇联组织的义务活动,免费帮助村民打药。“自己学了技术,能够帮助别人了,让我觉得多光荣的。”张凤说。 据了解,女子飞手队还承担了无人机巡河的任务,飞手队的队员同样也是女子无人机巡河队的队员,巡逻巴南区龙洲湾至李家沱码头15.8公里长江河段。 苦练 上千次模拟飞行让她大拇指起厚茧 赵芙蓉今年42岁,她是巴南女子无人机飞手队的队员,也是巴南女子无人机巡河队的队长。赵芙蓉最早是重庆芸中鹰航空科技有限公司的会计,因为对无人机感兴趣,才加入到女飞手的行列里。“那是2017年10月的时候,有朋友和我说芸中鹰公司在招聘财务人员,我当时正考虑换工作的事,就答应了下来。”赵芙蓉告诉重庆晨报记者。 一次工作的闲暇,赵芙蓉看见公司技术人员在用电脑模拟飞行,便试飞了一次。赵芙蓉说,第一次飞行很失败,电脑模拟才20多秒,就因为油门推高了,导致无人机坠到了地上。不过,正是因为这次试飞,让芸中鹰公司老总鲜敏觉得赵芙蓉有做飞手的潜质。 “后来,财务工作就放缓了,开始专门进行无人机的培训。”赵芙蓉一提起无人机就显得神采奕奕。“我是真的很喜欢无人机,其实最开始也就是想当个业余爱好,后来自己越来越喜欢飞行的感觉。” “无人机训练真的很枯燥。”鲜敏表示,从2月份开始,赵芙蓉每天都要接受无人机的模拟训练。“遥控器上,左手是控制油门,右手是控制方向。一次半小时的起降训练,她需要做上千次才行,所以大拇指都起了茧子。” 体验 控制油门非常难,起降也很有讲究 “机头和机尾有不同颜色的灯和图案,如果分不清楚,那就很容易偏离方向。”在赵芙蓉的指导下,记者第一次驾驶无人机,可以感觉到油门的控制非常之难。“油门快了就不走直线,走慢了影响工作效率。起降之前,一定要注意周围的环境,避开树枝、电线。此外,地面一定要平整。” “她已经飞了至少500个小时了,从今年5月开始用真机飞行到现在,一次差错都没有。”芸中鹰公司的其他飞手介绍,赵芙蓉的技术非常扎实。“就拿植保机洒农药的作业来说,飞行高度在6-10米以内,飞行速度在3米/秒时,喷洒效果最好。赵芙蓉不但可以把飞行高度控制得很准,而且还能保证喷洒半径误差不会超过半米。” 据了解,整个女子飞手队中,大部分队员都来自巴南区各个企业。有些是因为个人兴趣爱好,有些是因为家中需要而来公司接受免费培训,学成的同时便自愿加入了飞手队,用自己的技术帮助他人,尽一份社会责任。 本报记者 景然 通讯员 陈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