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养生人群 > 中老年 > 退休了再出发 一群上海老人驱车半个月走完川藏线

退休了再出发 一群上海老人驱车半个月走完川藏线

时间:2018-09-15 14:55  来源:  阅读次数: 复制分享 我要评论

退休了再出发 一群上海老人驱车半个月走完川藏线

  今年4月的新疆G7公路之行,部分成员在赛里木湖边合影。资料照片

  去年9月,有一群上海老人驱车近万公里,跨越13个省市,历时半个多月,走完川藏线。这支15人组成的队伍中,9位是年过60岁的退休老人。

  要知道,川藏线起点位于四川成都,终点在西藏拉萨,虽说一路可以看到雪山、森林、草原、冰川和大江大河,景色壮美,但翻高山、跨急流,对年轻人而言也是不小的挑战。

  这支15人团队回程途经陕西某服务区时,见一辆载有50多位老人的大巴在加油,一番聊天得知,对方也是上海的退休老人。这些精神抖擞的老人,让彼此都大吃一惊——原来,越来越多的老年人正在踏上旅程。

  《2016中国中老年人旅游消费行为研究报告》显示,81.2%的中老年受访者表示,若身体、经济条件允许,都愿意去旅游。而超四成中老年旅游者每年出游2次以上,偏爱长线游。

  “中国那么大,历史那么久,风景那么美,以前工作忙没有时间、国家的交通基础设施不够完善,如今有了条件,为何不抓紧时间出去走走?”15人团队中年纪最长的潘世伟认为,退休后,正是追求“诗和远方”的好时机。

  一年后,团队核心成员再度聚首,和记者分享这趟苦旅中的种种片段,仍是眉飞色舞、豪情万丈。尽管,川藏行只是他们人生路中一个不大不小的亮点,但那点光亮,将陪伴他们继续跋涉生命的征途。

  心动?行动!

  3年前,64岁的潘世伟从上海社科院党委书记的位子上退了下来。担子轻了不少,但他仍被会议、报告和课题研究捆住,想要静心读书的时间也支离破碎。看着老同学们晒出旅游照片,他很是羡慕。

  直到一次朋友聚餐时,老友张云的一席话点燃了他的“冒险梦”:要摆脱身不由己的状态,恐怕得有一次较长时间的旅行。

  张云比潘世伟小4岁,是坚定的自驾游爱好者。不论多忙,他每年都要安排时间旅行,这些年北上内蒙、西出阳关、南至云贵。“干脆这次就走最难的川藏线!”他大胆提议。

  难在路途艰险,更难在海拔之高——拉萨一带在3600米以上,藏北地区在4000米之上,“世界屋脊”青藏高原更是在4600米之上。长期生活在平原地带的人一般都会有高原反应,包括头痛、失眠、胸闷等,甚至出现发烧、呕吐等症状。

  颜建平选择加入,他去过西藏多次,但都是出差,来去匆匆。“以前应对工作挑战,退休之后闲下来了,也得继续挑战生活!”这位虹口区原人大常委会主任笑言。

  潘世伟有些犹豫,毕竟上回带中青年学者团队进藏考察,是10年前的事了。“当时我们一到西藏,三分之一的人都感觉不行了;到了日喀则,一半都进了医院吸氧。我坚持没去。”如今奔七,自己是否还承受得住?他心里没底。

  起初家人们也认为太过危险,后来陆续被说服,加上亲友报名,队伍迅速壮大,有两对夫妻分别从合肥和济南赶来加入。大家计划从川藏线的南线即318国道入藏、从北线即317国道返回,前后约需20多天。

  由于团队中大多都是第一次去西藏的退休老人,此行堪称大事。大家说好,万一发生什么意外,自己承担责任。

  潘世伟平生没有参与过如此长时间的旅游,他看地图、做攻略,经常研究到深更半夜。一向不爱运动的他还“临时抱佛脚”,坚持冒着酷暑在小区里跑步。户外装备也全部到位:冲锋衣、休闲裤、山地鞋,泡水喝的丹参、黄芪、西洋参,以及方便食品……“实在不行就买张机票,溜之大吉。”他笑着说,已经做好最坏的打算。

  一路向西

  出发时间定在9月4日凌晨5点,目的是避开早高峰。当日暴雨,老人们却精神抖擞,准时集合。张云担任领队,负责后勤保障;潘世伟负责做攻略;颜建平和其他几位男士轮换当司机;女士们有的网上订房,有的安排就餐事宜。

  第一天行程就不轻松,目的地神农架距离上海1400公里,跨越5个省市,中途仅休息4次,晚上8点半才抵达。

  “《水浒传》中有位梁山好汉,具有日行八百里的特异功能,美誉‘神行太保’,如今我等远胜于他,做到了一日三千里。”有人调侃笑言,自豪之情却溢于言表。

  日行三千的后果是腰板酸、屁股疼。大家开玩笑,此行最考验的便是屁股。在狭窄车厢里枯坐十来个小时,不似和尚打坐,胜似和尚打坐。潘世伟、颜建平几十年开会,炼就了不凡“坐功”,其他人则长吁短叹。

  与此同时,潘世伟还有任务——写点东西,留作团队纪念。但在车上用手机写东西实属不易,他左晃右倒、指东打西,有两次,写了一半,一按全没了。他几乎每晚忙到凌晨两三点才睡,次日早起,倒也不亦乐乎。

  “哪是游山玩水,我们是‘军事化组织’,组织纪律性很强的!”颜建平打趣。由于行程安排紧凑,几乎每天都是摸黑起床、凌晨上路,极少有人拖拉。

  第三天,车辆抵达成都,等待“第二梯队”汇合——几位年轻人得知父辈组织川藏行,不顾工作繁忙也要报名,挤出8天假期,下班后赶乘深夜飞机赴蓉。

  而前三天只是前奏,川藏行真正的起点正是成都。次日,大部队穿过雅安、泸定,抵达康定,海拔一天天升高。起初大家谈“三”色变、谈“四”色变,后来逢“三”不惧、逢“四”谨慎。抵达日瓦途中要翻过四个关口——折多山口(4200米)、高尔寺山口(4412米)、剪子湾山口(4659米)、卡子拉山口(4718米),一山更比一山高。刚到第一个关口,天气突变,顿起风雨,不少人有了高原反应。当晚,大家几乎都没睡好,迷迷糊糊躺了一夜。

  减员危机

  入藏第一天,团队出现减员危机。

  从四川稻城到西藏芒康仅四百多公里,但大半是山路,得花9小时。大伙决定6点出发,可集合时,一位年轻女性因为高反发烧,只得先飞回成都治疗。

  车子继续西进。此时,318国道上的车辆相比之前明显减少——大多数人完成稻城亚丁之旅后就返回成都,剩下的就是执着于川藏行的“驴友”了。

  颜建平赴藏次数最多,当起了“心理辅导员”。“高原反应和心理状态的关系很大,一旦一个人说不舒服,会影响其他人。其实每个人都很难受,但关键时刻不能互相影响。”他不断找话闲聊,缓解大家的心理压力。

  张云决定把住宿地从芒康改为如美。芒康是县城,条件稍好,但海拔较高;如美是地图上都难以寻找的小镇,设施简陋,可海拔不到3000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