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两江新区,有这样一个教师团队,他们主动放下成人的架子,收敛长辈的权威,视学生为老师,行走在“向儿童学习”的路上,这个团队的名字,叫“秦波美术工作坊”。 2017年10月,两江新区启动了首批名师工作坊,意在以名师带徒弟的方式推动教师队伍建设,实现两江新区教育的高位优质均衡发展,而童心小学校长秦波所主持的美术工作坊就是其中一个。 在秦波的带领下,工作坊在短短一年的时间里,便硕果累累,8名正式成员就有4名获得了市级赛课一等奖,更在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等发表论文10余篇,撰写的论文频频也获得市级征文大赛等级奖20余篇。 除了这些亮眼的成绩,在秦波看来,工作坊最重要的成果,是逐步让老师们的教育观念发生了转变。秦波告诉记者:“从教授学生到向儿童学习,转变的不止是说法,而是真正尊重儿童,发掘其伟大的创造力。” 从玩泥巴到向儿童学习 “向儿童学习”是“秦波名师工作坊”的教育理念,而这一理念,秦波早已贯彻实践了近二十年。 1999年,秦波来到重庆市忠县乌杨镇中心小学教授美术,在当时,乡村小学的教学条件十分简陋,几乎无先进的教学器具,这促使秦波只能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让学生从教室走到野外,把美术材料变成了田野泥巴、长江石块和农家蔬菜。“你看,其貌不扬的泥巴在孩子们手中变得趣味十足,他们出人意料的想象和创造力深深打动了我!”秦波一边向记者展示他保留下来的、厚厚一叠的教学资料,一边不住感叹。 2003年,秦波调到重庆主城区,更多大大小小的孩子来到他的画室学习,但他却发现,孩子年龄越大,想象和创造力却受到了思维定式的束缚。“以画太阳为例,大孩子心中的太阳都是圆圈和射线组成,反而是看起来‘无知’的小孩子,却用天真烂漫的想象涂画出成人无法企及的太阳。”当他意识到这种差别和教育方式息息相关时,“向儿童学习”的教育理念便开始萌芽并逐步形成。 每周三上午,工作坊都会定期开展研修,除外,在其余时间里,老师们也经常交流,虽说形式不一,但将传统教育观念转为“向儿童学习”始终是重点。 “要当好儿童的教师,首先要向儿童学习,学习他们无拘无束的思维方式,学习他们未曾受到污染的美好心灵,摒弃长辈的优越,理解他们的顽皮,拥抱他们的稚嫩,保护他们的特质。”秦波说,玩泥巴是“向儿童学习”的开端,由此,他也带着工作坊的老师们玩泥巴。工作坊的第二次学习便是齐聚在童心小学陶艺室玩泥巴。 不局限造型,不拘泥技法,只是限时3-5分钟捏一个小泥人。最初,老师们都比较拘谨,放不开手脚,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家也渐渐活跃起来,各种有趣的作品在老师们的巧手下纷纷出现。有生动形象活灵活现的,也有抽象奇异引人遐想的;有温柔恬静一丝不苟的,也有粗犷狂野随意奔放的。 “泥人的千姿百态,展现出两江新区新一代美术老师的过硬的专业修养、技能素质和天马行空般的想象力。”秦波说,让老师们捏泥人,不仅是训练老师们的技能,更为重要的是,让老师们通过此种体验,激发出他们内心深处的“童心”,并让他们带着这种“童心”走进孩子们的世界。 转变教育观念并非朝夕 从教近20年,秦波深深明白,教育观念的转变并非朝夕之间,由此,工作室的8名正式成员在秦波的指导下,根据自己的优势和短板制定发展规划,在秦波看来,孩子需要因材施教,老师的培养也需要因人而异,扬长避短方能发挥出每个人的潜力,“而这其实也是贯彻‘向儿童学习’理念的体现”。 去年10月,邓兴华成为秦波美术工作坊正式学员,在秦波的指导下,拟定了未来三年发展规划,将结合“向儿童学习”的教育理念,在美术教学策略上从细部思考,形成有实效性课程体系等目标。此外,为了能在工作坊中尽快成长,邓兴华不仅投入到每一次的交流学习中,还进一步学习了秦波向儿童学习教育丛书。 邓兴华说,经过一年的研修学习,自己最大的收获是教育意识的转变。“一切为儿童的思想从未改变,但如何能更好的为儿童的发展来设计课程呢?进入工作坊以后,我认识到,其实孩子的认知比我们想象的要好很多,作为老师应该学会蹲下来走进孩子的内心,用儿童的视角看问题。在教育中要大胆放手,充分相信孩子的力量。当孩子们在快乐、自由的氛围里,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就能收获更多。” 除开平日里线下的研修,工作坊还充分发挥了网络的功用,不仅尝试通过微信群进行讨论,还将“向儿童学习”的微信公众号作为老师们持续学习分享的另一个渠道,每位老师都可以将自己的感悟心得以留言的方式呈现。 “我们工作坊的老师除了8名正式成员,还吸引了很多教师一起学习,大家在后台的留言都非常积极,一个明显的感受就是,大家的教育思维真的在逐步发生转变。”秦波举例,曾有一名老师分享到,以前自己只是觉得班里学生闹情绪是幼稚的孩子气,但现在却发现,是自己以成人的思维来度量孩子,自己将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更应仔细观察每一个孩子。 保护童心 以美育美 转变教育理念所带来的,是孩子们的潜力得到更大的激发。 在童心小学同享楼的二层大厅,展示着“小画家”们的线描作品,有中国传统的脸谱,有趣味十足的花瓶,还有孩子们眼中的亲人;在陶艺室里,也摆满了小朋友的泥塑作品,有三个脑袋的马,有表情生动的歌者,还有调皮吐舌头的男子…… “孩子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只要我们不以世俗的偏见影响孩子们纯洁的心灵,并且不用成人的那套标准来束缚孩子们活跃的思维,坚信孩子们有伟大的创造力,他们就能把自己的艺术天赋发挥出来,带给我们许多惊喜。”为此,秦波本人和工作坊其他老师的教学中,都会采用各种方式将课堂“还给”孩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