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养生人群 > 观点:对中医“治未

观点:对中医“治未

时间:2018-09-06 05:49  来源:  阅读次数: 复制分享 我要评论

  2007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启动中医治未病”健康工程,探索构建中医特色预防保健服务体系。

  几年来,该局下发了一系列文件对中医“治未病”工作的开展进行规范与指导,并先后确定了几批中医预防保健服务试点单位,制定了常见疾病高危人群中医预防保健服务技术指南和中医养生保健技术操作规范,扩大中医预防保健参与公共卫生服务的领域。

  中医“治未病”理论得到前所未有的应用和发展。作为一名在社区卫生管理岗位工作过多年的中医人员,以下谈谈笔者对中医“治未病”工作的几点看法。

以下谈谈笔者对中医“治未病”工作的几点看法

  第一,在中医“治未病”工作的推动中应慎用预防保健的概念,而应突出健康管理。

  预防保健不能单纯从字面上理解为预防和保健,综合医院和社区医院都设置有预防保健科,执业医师分类里有防保医师这一系列,其主要职责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疫情监测、计划生育、免疫接种、传染病防控等,中医预防保健容易让业内理解为用中医手段开展以上工作,而这与中医“治未病”显然不是同一内涵。

  健康管理的核心要素是健康监测、健康评估、健康干预,这与中医“治未病”工作的中医体质辨识、健康调养、传统疗法等内容相一致。

  同时,中医健康管理的概念比中医“治未病”更容易让普通民众理解,也更有利于国际交流与传播。

  第二,中医“治未病”工作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更接“地气”,应打造二三级中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间的“医联体”。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是基本医疗与公共卫生的双重网底,日常开展妇儿保健、健康教育、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管理、老年保健、残疾人康复等多项跟中医“治未病”能够直接对接的工作。

  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中中医药项目的开展都由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完成,像北京、上海等地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推广的居民健康自测小屋配备了中医体质辨识设备,这些都给“治未病”工作的推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