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养生人群 > 中老年 > “伪科普”的背后是忽悠

“伪科普”的背后是忽悠

时间:2018-09-04 07:51  来源:  阅读次数: 复制分享 我要评论

在崇尚科学的当下,日常家居、健康保健、卫生环境等,凡是关乎我们切身利益的,就会公认应该遵循安全、健康、科学、高效的原则。大众前所未有地表现出对科普知识的膜拜,做出不计其数与科学相关的决定时,却往往被“伪科学”所迷惑,误入歧途。

宁信“神药”不信医

五年过去了,家住西安市长安区的周师傅,还记得老伴被抬上救护车时,死死抓住车门,嘴里念叨着:药,我的药。一大包正在服用和尚未开封的药丸放在身边后,她的手松开了。

四天后回来时,乡亲们已从医院获悉噩耗,正忙着给她准备后事。

“她在40岁时发现血压高,50岁刚出头,脑出血,偏瘫了。”周师傅的老伴死里逃生后,被单侧下肢的“不听使唤”吓住了。村子里那些脑血管病后遗症患者的凄惨境遇,让她迫切希望能够康复起来,生活质量能有所提高。

带着老伴从小诊所一路寻医问药到省城三甲医院,周师傅又在病友、亲朋的指导之下,遍寻神医妙方。

“大医院的医生都说这个病急不得,要慢慢康复。主要是坚持治疗,还要科学治疗。”周师傅的老伴尝试遍了中医、西医和保健康复等等方法,“有的方法有效果,但看起来进步还是有些慢。”

这个时候,两人开始被街头广告和媒体宣传所吸引。担心线上宣传不靠谱,便在儿女带领下,参加一场又一场的“体验活动”。

台上“专家”个个来头不小,高深晦涩的专业名词、“重量级”的科学解读、“权威”数据援引,比专职医生说的还独到,落脚点却异口同声为:“今天给你们推荐一种新药”。

周师傅认为,“这些药真的那么神,医院岂不是都要关门了。”儿女却表示,“再不掏钱,岂不是不孝顺。”周师傅的老伴坚信,这么多人都来了,不会有假。

产品推销员蹲在轮椅前,声泪俱下,不住强调:阿姨,您还这么年轻,这药是科技新成果,让许多人都康复了,您千万要给自己一个机会呀。

周师傅在老伴的软磨硬泡之下,连续三天摸着黑去城里排队。宣传展板上写明:买两盒,送一盒;买五盒,送三盒。

“吃药半月后就出事了,她头疼得厉害,呕吐,从床上摔了下来。”周师傅回忆道,老伴把医院规定的药全停了,整宿不睡觉,不停地让他观察,“确实感觉在发热,真像宣传的那样,血脉和神经开始恢复了。你看,腿脚刚才好像还动了一下。”

老伴感觉到的好转迹象,在周师傅看来只是心理作用下的一厢情愿。急救入院的路上,人就昏迷了,是再次脑出血。“医生说那就不是药,是保健品,疗效根本不可靠。”

肝博士杨明博医生解释道,当人被现代医学无能为力的疾病缠身时 ,医学伪科学的潜在市场就凸现出来了。商家通过夸大保健食品、药物、器械、方法的效果吸引患者 ,大赚昧心钱。

伪科学显示出“治疗效果”,首先得益于人体疾病自愈现象的存在。病人对某位医生的医术和药品非常迷信 ,其信仰和信心可部分甚至全部消除其症状,部分生理疾病或者也会因为心理作用出现好转现象。

“月子宝典”受追捧

最近,一位时尚辣妈的遭遇和告诫,“地震”了微信朋友圈:我生完孩子到现在一直有一点漏尿的情况,就是因为坐月子的时候没注意,经常站着喝水。有网友跟帖留言:画面太尴尬。正值孕期,端起水杯,就连忙坐下。遇到尿意,锻炼着憋回去。

“产后漏尿和喝水的体位没有关系。首先要做盆底康复测试,根据评分再决定是否需要盆底产后功能康复运动和时间。”西安某三甲医院妇产科医生徐敏告诉记者,这位准妈妈的告诫能引起如此大的传播效应,说明医院和社区的围产期保健推广工作还不到位。

生完孩子不能洗澡;不能动凉水;不能梳头;不能吹风等等,月子期的禁忌向来是五花八门,甚至能列出耸人听闻的身边事例。徐敏解释说,有些是符合当时人们生活水平的经验总结,现在来说已不需要完全遵守“过时禁忌”。还有一些根本就没有任何科学依据,只因为口口相传成了生活陋习。

徐敏在医院做了十年的围产期保健宣教工作,在工作中经常会发现一些家长还在相信挤孩子乳头预防内陷;拔乳牙、割舌系带,可以治疗孩子牙齿不齐和吐字不清,结果造成感染。

妇产科的每个床头柜上都堆满了各种水果,床边两三个人正忙着夹核桃。孕妇个个一脸痛苦地强调,“真的吃不下了”。一圈人苦口婆心地劝,“美白皮肤、补脑子,多为孩子想想吧。来,再吃一块。”

“其实每天一个苹果,三个核桃就足够了。吃太多反而是危害。”让徐敏哭笑不得的还有,许多产妇出院不到三天,就因为乳腺炎疼痛难忍前来看急诊。一经询问才知道,都是因为食用了大量的猪蹄汤、鲫鱼汤、炖母鸡等高脂高蛋白食物,导致乳汁分泌过量,排出不畅,发生了感染。有的产妇每天三四顿鸡蛋醪糟,吃得大人孩子一整天都处于醉酒状态。

10年前,每月有大约二三十位孕产妇向徐敏咨询围产期的保健知识,目前这个数字已增长了10倍,该医院每年妇产科的门诊量是10万人次。

“医院大厅和科室门口都张贴着院方的微信公众号二维码,每天推送着全国专家和医院大夫的科普文章。但感兴趣的并不多,病人更喜欢看不靠谱的鸡汤文,或者网上所搜,他们不知道里面许多文章是非专业人士撰文,并不科学。”医院每周日会有免费讲座,“许多孕产妇请都请不动。有许多老辈还会指责年轻准妈妈太矫情。”

与其态度截然相反的是,有更多的职业女性,自费40元钱买20分钟时间,请徐敏一对一地解释自己在围产期的保健康复困惑。

“这两种母亲的康复状态,以及孩子的成长发育,最迟在3年、20年后就能表现出很大的区别。”徐敏强调。

生活圈里的“伪科普”

2017年2月26日,一批标注“AED”的急救箱被安放在上海市的部分地铁站内。在此之前,这款“电击除颤救命神器”已经相继入驻北京、上海、深圳等城市的公众场所。但是它们的处境并没有想象中的乐观,被盗、损坏现象时有发生,路人拿在手里不会用的尴尬场面,并非个案。

上海一项对1.2万名市民的调查显示,面临突发情况需要急救时:74%的人选择报警,18.4%的人选择大声呼救,96.3%的人完全寄希望于医生。

“AED在国内逐渐普及,是一种进步;但这与‘全民懂急救’的目标为之甚远。”急救专家不无忧虑地表示,心搏骤停后的心肺复苏、呼吸道阻塞的海姆立克救治法等基本急救常识的操作,普及正确率其实并不够,有些糖尿病人甚至没有掌握胰岛素笔的使用。

与之截然相反的是,诸如“腊八蒜有软化血管的作用,切掉两头的洋葱能够预防流感,冬天喝烈酒能防冻疮。”等等所谓科学常识及生活小妙招,却在生活中大行其道,备受热捧。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