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养生人群 > 两性 > 惧怕还是阴差阳错?这些名人都选择了未婚

惧怕还是阴差阳错?这些名人都选择了未婚

时间:2018-09-02 10:55  来源:  阅读次数: 复制分享 我要评论

惧怕还是阴差阳错?这些名人都选择了未婚

  小编今日推荐

  今日小编推荐!

  正文开始

  对于单身男女青年来说,每年回家被催婚已经成了过年的保留项目。今天整理了一份史上终身未婚名人名单,他们未婚的原因各种各样,有的因为找不到对象,有的因为不喜欢异性,有的因为所爱的人和别人在一起了,有的就是享受独身生活……

  当然,我们列出这份名单并不是为了证明“不结婚的人才优秀”,而是希望着急让我们结婚的父母亲戚明白,人生有很多选择,结不结婚、什么时候结婚不是衡量幸不幸福的标准,有没有自由的选择权才是。

  不管现在的你是不是单身,不管未来的你是不是选择继续单身下去,楚尘君都愿你幸福。

1

惧怕还是阴差阳错?这些名人都选择了未婚

叔本华

  叔本华(1788年-1860年),著名德国哲学家,唯意志主义的开创者,其思想对近代的学术界、文化界影响极为深远。著有《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

  叔本华对女性有着强烈偏见,在他看来,女人的存在,会阻碍他的思维,让他无法正常的思考,同时女性多追求浪漫,容易情绪化,哄女人,讨她们开心,会浪费自己的时间,造成自己在学术上的不严谨。因此终身未娶。

2

惧怕还是阴差阳错?这些名人都选择了未婚

安徒生

  安徒生(1805年-1875年),丹麦作家,因为其童话作品而闻名于世,其中最著名的童话故事包括《拇指姑娘》、《丑小鸭》和《皇帝的新衣》等。

  年轻时,安徒生单恋上了一个叫莉葆·沃依特的女孩儿。

  安徒生死后,衣柜中藏有来自莉葆的一封长信。他已然一直爱了她数十年,而且此间他也曾爱上过别人,其中包括男性。

3

惧怕还是阴差阳错?这些名人都选择了未婚

卡夫卡

  卡夫卡(1883年-1924年),小说和短篇故事家,被评论家们认为是20世纪作家中最具影响力的一位。代表作品《变形记》、《审判》和《城堡》等。

  卡夫卡曾三次订婚,又三次取消婚约,除了未婚妻外,他还和几位女性有过亲密关系,但始终未婚。他曾说,“实际上,孤独是我唯一目的,是对我的极大诱惑。”

4

惧怕还是阴差阳错?这些名人都选择了未婚

简·奥斯汀

  简·奥斯汀(1775年-1817年),英国小说家,著有《傲慢与偏见》等。她小说中的情节常常反映了女性为追求社会地位和经济保障而把婚姻作为依靠。

  广为流传的说法是,奥斯汀有过两段重要的恋爱,一位是奥斯汀家邻居的侄子汤姆·勒弗罗伊,但当时汤姆没有钱,读书全靠一位叔祖父的经济资助,未来的律师事业也要靠他赞助,所以没有能力和简结婚。

  另一位是比克纳尔,这个男人非常有魅力、英俊、优雅。他们是在一个海滨度假区相遇的,两人的关系正在发展,但不久,奥斯汀听说这人突然去世了。

  后来,她曾接受一位庄园继承者的求婚,第二天就反悔了,她说,“没有感情的婚姻是最难忍受和持久的事情”。

5

惧怕还是阴差阳错?这些名人都选择了未婚

尼采

  尼采(1844年-1900年),著名德国语言学家、哲学家、文化评论家、诗人。著有《悲剧的诞生》、《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等。

  尼采极其轻视女性,他唯一爱过的女性是俄国女性莎乐美,他曾说,如果要他从《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和莎乐美之间选一个,那他会把莎乐美当做自己的最终选择。他向莎乐美求婚两次,但两次都被拒绝。

  尼采的情史 ‖ 一个特立独行者的一生

6

惧怕还是阴差阳错?这些名人都选择了未婚

狄金森

  狄金森(1830年-1886年),美国诗人。生前只发表过10首诗,默默无闻,死后近70年开始得到文学界的认真关注,被现代派诗人追认为先驱。与同时代的惠特曼,一同被奉为美国最伟大诗人。

  狄金森从二十五岁开始弃绝社交女尼般闭门不出,在孤独中埋头写诗三十年,终身未婚,后世对她的恋爱生活、性取向多有揣测。

  [ 佳 作 欣 赏 ] 我儿时常常光着双脚 ‖ 艾米丽?狄金森

7

惧怕还是阴差阳错?这些名人都选择了未婚

金岳霖

  金岳霖(1895年-1984年),字龙荪,哲学家、逻辑学家。

  金岳霖一直爱恋林徽因,为了她终身未娶。林徽因刚过五十岁,便因病早逝,金岳霖异常悲伤,在挽联上题字: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他时常去给徽因扫墓。

  某年,他在北京饭店请朋友吃饭。众人赶至问请客原因,他说:今天是林徽因生日。晚年,金岳霖一直和林徽因与梁思成的孩子住在一起,待孩子们如同己出,并被他们送终。

8

惧怕还是阴差阳错?这些名人都选择了未婚

康德

  康德(1724年-1804年),启蒙时代著名德意志哲学家,德国古典哲学创始人。著有《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和《判断力批判》。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