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养生人群 > 中老年 > 安徽农业大学学生走进瓦店,探索皖北小镇的红色致富路

安徽农业大学学生走进瓦店,探索皖北小镇的红色致富路

时间:2018-08-28 19:11  来源:  阅读次数: 复制分享 我要评论

7月10日上午,安徽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前往临泉县瓦店镇,紧紧围绕“凝聚青春力量 服务乡村振兴”这一主题,开展了一系列扶贫调研、科普宣传、志愿服务活动。

在田间地头上一堂生动的“专业课”

实践团的第一站来到位于瓦店镇瓦店村的姜尚印象健康食材产业园,在产业园负责人的带领下进入种植区开展调研和学习,在与园区负责人的交流中,实践团成员了解到,产业园中除传统的蔬菜大棚和露天蔬菜之外,还有土地托管2000亩基地已建成,带动周边400余户农户实现订单农业生产,所生产的健康食材销往食材体验店、县内大型商超,每年为周边农户增收100万元以上。此外,光伏扶贫也是产业园的特色之一,这些装载于窝棚顶的电站,每年可产生效益10万元,实现了扶贫开发和新能源利用、节能减排相结合。

\

图为产业园技术指导张明良结合专业知识田间“授课”

“保证必须的安全,提供丰富的营养,形成可口的风味,这三点就是我们产业园在农产品生产方面最至关重要的原则。”产业园技术指导张老师结合专业知识为志愿者们详细介绍产业园区的种植结构,“得益于和安农大生命科学学院开展的校企合作,校内外的专家对产业园进行技术支持和方案设计,并利用学校科研平台对营养物质进行检测认证,确保了产品的高质量。”

调研产业扶贫,致力共同富裕

市人大代表、吴庄村支部书记李亚飞早年通过种植大棚蔬菜发家致富,在取得生意上的成功后,他开始热心公益事业,早在2013年,李亚飞就资助10万元修通了黄大庄到瓦店镇的水泥路。同时,他也是姜尚印象的合伙人之一,他相信“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充分利用产业园的资源,给留守中老年人安排工作,还资助困难家庭的孩子上学。

\

图为李亚飞等基层先进代表与实践团成员开展亲切交流

当地政府通过以奖代补形式投入资金,为像李亚飞这样的新型农民免费提供大棚,激发了农民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的激情。通过免费提供农业技术指导,大大提高了农民种田积极性,增强了农民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和水平。

亚飞种植专业合作社在自己发展的同时也带领周边农民致富,租来的土地,在扣棚、安装好水电等相关设施后,农民若是愿意种,再反租给他们,免费提供资金、技术、种苗,并高价位回收辣椒。用李亚飞的话说,“有钱大家赚嘛!”

在走访调查中,实践团成员发现,当地很多农民在种植农作物的过程中经常遇到一些例如杂草、染病、虫害之类的问题,然而他们并不懂得如何去解决这些问题,为此,志愿者们特地编印了《农业种植手册》,与产业园张明良老师和农技站的专家一起,深入村民家中进行宣讲,对他们在种植、养殖等各个方面遇到的困难进行解答。

“我们大学生就应该把所学知识技能带到需要的地方去,这样才不负这个时代赋予我们农大学子的使命。”实践团成员孙辰昕感悟道,“在进行作物种植科普和手册发放的时候,看到村民们豁然开朗的样子,觉得做的事情都是有用的、值得的,也不枉那一阵子熬夜写材料了。”

\

图为实践团成员为向村民宣传实用的种植知识

躬身生产实践,践行“大别山道路精神”

正值甜瓜收获时节,夏日炎炎,酷暑难耐,产业园区工人急缺,可是为保证新鲜,采摘工作一刻也不能耽误,实践团成员主动提出参与生产劳动,11名成员兵分三路,男生负责甜瓜采摘和搬运,女生负责包装。经过六个多小时的努力,两千多斤甜瓜从土地走向公路,将运往各大销售市场。

\

图为实践团成员体验农事操作和农产品包装

在这次“三下乡”过程中,志愿者们每天步行超过15公里,然而正值高温雨季,常常需要将湿的衣服穿在身上晒干,人是疲倦的,心却是甜的,“看着自己亲手包装的那两千斤甜瓜,那种满足感,那种贡献后的喜悦,是无法用言语表达的。”实践团成员操玮在每日总结分享会中这样说道。

乡村振兴任重道远,“三下乡”活动即将告一段落,实践团的任务还远远没有完成,瓦店镇向实践团抛出了关于种植基地物联网建设方案、种植结构规划和提高生产效率的三大问题。接下来,实践团成员将整理资料,依托自身和指导老师的专业知识,针对当地亟待解决的问题形成一份方案,用真干实干的态度和脚踏实地的行动继续为乡村振兴发力。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