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养生人群 > 中老年 > 22万余户居民圆了“安居梦”

22万余户居民圆了“安居梦”

时间:2018-08-25 11:01  来源:  阅读次数: 复制分享 我要评论

湖南日报记者 王文

今年62岁的刘洪湘搬了新居。他是湖南计算机厂退休职工,原来一家5口人挤在厂职工宿舍一套84平方米的老房子里,由于工厂搬迁,宿舍区管理较差,居住环境不好。3年前长沙市对这里进行棚改,刘洪湘选择货币补贴,就近购了一套118平方米的团购房,下楼就是社区公园。

8月24日,记者从长沙市有关部门了解到,通过棚改,长沙市先后有22.74万户居民告别低矮的棚屋和破旧简陋的筒子楼,搬进了宽敞明亮的新居。特别是2014年以来,长沙市启动新一轮棚户区改造,以改善群众居住条件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让老百姓居住条件得到显著改善,喜圆“安居梦”。

去年12月,长沙市安居工程和棚户区改造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市住房保障服务局)被人社部、住建部评为全国住房和城乡建设系统先进集体。

  设施更加完善,生活更加便利

长城信息宿舍区是长沙市雨花区东塘街道一个老旧的职工宿舍区,里面聚集着原湖南计算机厂7栋职工宿舍,还有16栋私房,共有居民246户,90%是中老年人。职工宿舍房大多是上世纪70年代修建的,沿七里庙街的16栋私房还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建的土砖房,因年久失修,这些房子已破旧不堪。

2015年6月,长沙市启动长城信息宿舍区及周边地块棚户区改造,彻底改变了这里的面貌。原来老旧的职工宿舍被拆除,取而代之的是成片的高楼和社区绿化公园。该棚改项目邻近的“建发中央公园”提供商品房528套,供长城信息项目246户棚改户选择购买,有179户居民选了房。

更让棚改居民期待的是,小区周边还将新建一个社区公园、一所幼儿园、1150个停车位,生活将更加便利。

棚改中,长沙市突出“四增两减”,即增加公共绿地、公共空间、配套设施、支路网密度,减少居住人口密度、开发强度。该市对桐梓坡大板房、火车北站、南湖片区等棚户区进行全面改造后,一批道路交通设施、商业服务设施、绿地与广场等随之建设,城市功能更加完善。棚改还将城区原来脏乱的“城市斑点”打造成现代社区,并在棚改区配建了医院、学校等,缓解了上学难、看病难、停车难等群众最关心的现实问题,提高了居民幸福指数。

 避免大拆大建,留住街坊乡愁

全长314米、宽5.5米的都正街,是长沙保存下来的历史街巷之一。随着时间流逝,都正街褪去了昔日风采,道路狭窄、基础设施老化、居住环境恶劣,成为长沙核心区域的一块伤疤。

2013年9月,长沙启动对都正街芙蓉区段历史文化街区进行提质改造的“有机棚改”项目。经过近3年建设,原本狭窄破旧的都正街修复成为具有历史风貌的商业街区。300多米长的街道上,詹王宫、城隍庙等历史遗迹抖掉尘埃,古宅、古井、古店也都重新“回来”,以新的姿态迎接八方来客。

“长沙在棚改中融入城市更新和城市双修理念,坚持因地制宜,避免大拆大建,最大限度维持原有风貌,传承历史文化,留住街坊乡愁。”长沙市住房保障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长沙对老街老巷采取综合整治和整体修复等方式进行保护性改造,重现历史风貌。都正街、高正街等棚改项目都做到不大拆大建、不破坏街巷体系、不破坏居民生态,拆除影响交通、存在安全隐患的破旧建筑和违法建筑,腾出公共空间和消防通道,全面完善基础设施,增加绿地和公共设施。在对铜官、靖港、乔口等重点沿江集镇棚改时,还融入当地历史文化、民情风俗,打造出最美沿江古镇群。

 提供发展空间,提升城市品质

棚改主要集中在老城区、中心城区。长沙通过实施新一轮棚改,整合和释放了一批核心区域地块,为城市发展提供了空间。

长沙南湖片区作为市区沿江最大棚户区,经过几年改造,形成了“五横三纵”路网,还拉通了书院南路及南湖路,整个片区成为集居住、商务、商业等多功能于一体的滨江中心。

据介绍,长沙通过实施棚改,为湘江新区、空港新城、高铁新城、沩东新城等城市片区发展提供了空间。棚改后城市品质提升,吸引上海大众、湘江欢乐城等一批影响长沙长远发展的重大产业项目落地,还引进了万达广场、国金中心等一批城市综合体。不仅直接拉动固定资产投资,还通过产业发展吸纳约15万人就业。

去年来,长沙高效推进棚改清零扫尾攻坚行动,至今已完成棚改25429户,清零扫尾棚改项目43个,增加了住宅用地供应,维护了长沙房地产市场健康稳定发展。棚改中,长沙充分尊重老百姓的选择权,通过征求棚改户意愿,灵活采取多种安置方式,形成了货币安置、实物安置相互补充的模式,满足了老百姓“以小换大、以旧换新、以危换安”的住房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