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运动养生 > 太极 > 2018“陕北榆林过大年”与你有约【3】

2018“陕北榆林过大年”与你有约【3】

时间:2018-01-28 10:58  来源:  阅读次数: 复制分享 我要评论

新时代 新气象 新作为 追赶超越在陕西 2018“陕北榆林过大年”与你有约【3】 作者: 张锦国 宋欢   来源:陕西传媒网-陕西日报  2018年01月25日09:36

上一页

 陕北过大年


 陕北过大年

下一页

年关渐近,生活在喧嚣都市的你是否正在思量在哪过大年?现在,请与小编一起走进陕北榆林过大年……

陕北之北,驼城榆林,地处陕甘宁蒙晋五省区接壤地带,广袤的毛乌素沙地与黄土高原交融,使陕北榆林有着多元的文化和独特的习俗,现如今依然保留着原汁原味的年俗。那么,陕北榆林人民是怎么过大年的呢?

红红火火过大年

步入农历腊月,陕北榆林的天空便开始弥漫年味的气息,人们忙着大扫除、赶集置办年货、杀鸡宰羊、蒸黄馍馍、做黄酒、炸油糕、炸油馍馍、做豆腐、男人剃头、女人剪发……人们忙着做各种准备,隆重迎接除夕的到来。

腊月二十三,是陕北榆林人送灶君上天美言的吉庆日子,过年正式拉开帷幕。

除夕在陕北叫“月尽儿”,这天是当地人最忙碌的一天,贴完窗花贴对联,大门贴,二门贴,窗上贴完路口上贴,门口贴上“出门见喜”,石碾子贴上“青龙大吉”,就连鸡窝也贴上“鸡多蛋大”的红对联,家家门口挂起了红灯笼。红彤彤、喜洋洋,红红的春联、红红的窗花、红红的灯笼让千门万户瞬间就暖意融融,山乡一片红红火火过大年的景象。

天色将晚,各家各户除夕宴开始准备了。除夕宴很讲究,鸡、鸭、鱼、肉就不必说,更有自家的粉汤炖羊肉和自酿的黄米酒,通常都是双数,十大碗、八大碟,满得冒尖,图的是年年有余。年宴前放炮、烧香、叩拜完神仙祖宗,年宴就正式开始了,大块吃肉、大口喝酒,不时还会唱起酒曲。除夕夜还有守夜的习惯,全家人一起玩耍,大人在小孩的枕头下放炮仗、大蒜和压岁钱,祈福来年健康平安。院中挂起长明灯,年纪大的人按习惯在自家的锅里放些吃的东西“照锅”,代表一年不愁吃喝,在门口放把菜刀或斧子“照门”,驱邪避魔,四季平安。

鸡叫头遍,人们争先放鞭炮迎灶神,开始和面包饺子,饺子里还放一些硬币,谁吃到运道好有福禄。

扭起陕北大秧歌

初一不出门,初二走亲戚、回娘家,初三各村起秧歌、闹红火。后生们吃饱了肉,喝足了酒,憋足了劲扭着秧歌去拜年。初三一大早,组织者便抬着锣鼓家什四处唤人起红火,后生们听见锣鼓响,纷纷赶来,墨汁画眉,胭脂打脸。白羊肚手巾扎头上,白衫绿裤穿身上,腰中挎着柳木鼓,威武神气开始“沿门子”。每到一户,伞头便会触景生情,即兴编出恰当的歌词唱与主人,好坏全凭伞头一张嘴,有喜则贺,有难则表示同情鼓励和慰问。几起秧歌唱的主人乐呵呵,有时能唱的主人也跟着应几句。伞头还不时应主人要求用手中的六棱木斗在宅前来回舞动消灾、辟邪。主人不停地给各位敬烟敬酒,送醉枣儿装花生。随着主人送客鞭炮的响起,秧歌队又扭进了下一个院子……

正月十五前后,榆林各县市区还会集中进行秧歌汇演,一时,各家秧歌队拿出各种绝活精彩展示。扭秧歌的队伍中,男的不论是老汉还是后生,都生龙活虎、激情四射;女的不论是婆姨还是姑娘,都婀娜多姿、柔情似水,陕北人特有的精气神在歌声、鼓声、身姿扭摆中展现得淋漓尽致。更有跑驴、跑旱船、大头娃娃,往往逗得围观群众捧腹大笑。

喜气洋洋逛庙会

陕北的庙会遍及城乡,每年从正月初一开始,地处黄河岸边的白云山更是香客云集,进香还愿者络绎不绝。

陕北乡间的小庙会,转庙会更是有趣,这些分散在四乡的庙会,有的是固定地点、时间,每到这个日子,四村八邻便会云集这里过庙会。有的则不然,庙会轮流转,几个、几十个村子,要几年、几十年才能轮到一次。临时搭建的戏台前,成了各村人聚集的地方。陕北有“正月里来忙两班”的说法。正月里最忙要数吹乐班和小戏班了,各村沿门子、闹红火要有响劲,请吹乐班帮忙,乡村过庙会喜庆一番,要戏班助兴,戏班一来,一唱就是三天,从上午上台开始装扮,一直唱到午夜明月高照,众人散去。从正月开始,哪里有庙会哪里就有他们的身影。

正月十五闹元宵

元宵节在陕北榆林是春节期间最热闹的日子,村中出去沿门子的秧歌队转了一大圈,都在这时赶回来了。吃元宵、闹秧歌、转九曲、观灯、放花是这块土地上独有的活动。

正月十五,家家户户张灯结彩,大街小巷锣鼓喧天,鞭炮声、欢笑声连成一片,人们尽情欢乐。各个集镇、县城每年一度的秧歌会演更是将年节推向高潮。真可谓万家空巷,人流如潮,各乡各村选送的秧歌、腰鼓、社火把集镇、县城的大街小巷塞得满满的。文场子、武场子、划旱船、放竹马、跳秧歌、唱道情,唢呐声吹的人如痴如醉。到处是人山人海,从街这边挤到街那边,不是被挤掉了帽子就是挤掉了鞋。小孩被大人高高举过头顶,和大家一块观看着一年一度的盛事。

火塔塔是这里正月十五的一大景观。人们在村头、街头、门前围着燃烧的煤塔载歌载舞,熊熊的火焰旁,唢呐吹手如醉如痴,牛皮鼓子铿锵有力,欢歌笑语声回荡在黄土高原上空。大人不时抱起未成年的小孩在火上燎一燎,保百病不得、平平安安。

元宵节的夜空更是绚丽,米脂绥德一带农村的打花杆更是让人陶醉,一棵一抱粗细30多米长的木头上,横竖捆扎了上百种之多的各式礼花炮仗,立在村中的一块空地上,随着一声令下,一条火龙直飞云天,花杆顿时火树银花,夜空被渲染得五彩缤纷,极为壮观。好客的农家端出热腾腾的米酒,唱出醉人的信天游一遍又一遍。

变化莫测转九曲

“转了九曲阵,活到九十九”,转九曲又称转灯,是正月里陕北榆林人进行的一项古老的习俗。转九曲那一晚,人们敲锣打鼓,喜开九曲门,浑厚的锣鼓,敲击着千百年来人们的希望,敲出了黄土地的气势。转九曲会选一个较宽敞的平地,将367根柱头栽成四方形阵图,形成九道曲折。柱头安灯,过去的九曲,灯由各家各户捐做油灯,一般是将白萝卜中间挖空,注满麻籽油,加棉花捻子点燃。九曲像一个很大的城郭,城城连环、城城相套;复杂多变,规模宏大,盛况空前,人们也把九曲称为“九曲黄河阵”。实际上九曲是道教阴阳太极图的变阵形式,榆林各县市区的九曲阵法各有阵图,其中绥德、米脂的转九曲最为出名。转九曲消灾免难,新的一年幸福美满。在民间,转九曲还有一种“偷灯”的特殊习俗,当然这种“偷灯”行为是默许的,甚至带有某种鼓励色彩。小小的油灯对年轻的媳妇另有一种吸引力,传说,偷个绿灯生女子,偷个红灯生儿子。守灯人不时高喊:“偷灯养小子哩!”故意挑逗年轻媳妇偷灯。如今的九曲,都用了电灯,环保却不失韵味,但有的地方还特意留几盏“油灯”,供人“偷取”吉祥如意。

特色美食等你尝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