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养生保健 > 2018安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解读 县城医共体年内实现全覆盖

2018安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解读 县城医共体年内实现全覆盖

时间:2018-01-24 22:44  来源:  阅读次数: 复制分享 我要评论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新安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新安晚报或安徽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关键词:医卫

城乡医保改革试点

报告原文:推进健康安徽建设,深化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加强医疗、医保、医药联动。推进城乡医保制度整合和管理体制改革试点。

解读:我省将加快推进健康安徽建设,实施“健康安徽2030”规划纲要,深化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加强医疗、医保、医药“三医联动”。记者从省卫计委了解到,今年我省将推进医保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在总结合肥、蚌埠、滁州三市医保管理试点经验基础上,努力在更大范围推开医保管理体制改革。同时,全面推行以按病种付费为主的多元复合式医保支付方式改革,继续做好商业保险机构经办基本医保试点工作。探索按疾病诊断相关分组付费改革,有条件的统筹地区要将医疗机构点数法与预算总额管理、按病种付费等相结合,逐步使用区域医保基金总额控制代替具体医疗机构总额控制。

实现医共体全覆盖

报告原文:深化医联体建设,实现县城医共体全覆盖,完善分级诊疗、双向转诊机制,提高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水平。

解读:记者从省卫计委获悉,目前全省共建医联体279个,1476个医疗机构参与。今年,我省将实现医共体医联体建设全面覆盖。坚持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模式,完善医共体内部绩效考核分配机制,与经济收入脱钩,与分级诊疗和居民健康指标的改善挂钩的责权一致引导机制,稳步推行紧密型医共体建设;探索对纵向合作的城市医联体实行医保总额付费等多种支付方式,开展紧密型城市医联体试点。

此外,我省将进一步盘活优质卫生资源,扩大高年资护士下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试点范围,围绕“三人”“四病”重点人群,打通城市大医院与基层联结管道,拓展面向社区居民的健康服务范围与模式。完善医联体组织,鼓励医联体内建立统一的检验、影像、心电、病理、消毒供应、透析、康复、护理和健康体检等中心或委托相关机构检查检验,互认结果,实现资源共享。

推进公立医院薪酬改革

报告原文:完善智慧医疗试点示范。 健全现代医院管理制度,推进公立医院薪酬制度改革。

解读:去年,全国首家“智慧医院”在安徽省立医院揭牌。医院利用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提供人工智能辅助诊断服务,目前已为省内41家县级医院提供远程智慧诊疗服务。未来,我省将依托健康医疗大数据推动“智慧医院”示范建设,应用互联网、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围绕患者个性化医疗服务需求,创新医疗服务模式,组织开展《安徽省智慧医院建设规范与评价标准》的研究和编制,创新“智慧医疗”新模式。

健全现代医院管理制度管理方面,今年省属公立医院监管中心和各市县公立医院管委会办公室强化对公立医院绩效考核。继续推进薪酬制度改革,实施院长年薪制,努力推动落实三级公立医院总会计师制度。

大力发展中医药事业

报告原文:大力发展中医药事业,支持社会办医,发展健康产业。开展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创建智慧养老院,建设30个医养结合示范项目。

解读:我省将进一步创新发展中医药,打造中医药强省,支持亳州“世界中医药之都”建设。推进中医药“四名”工程、中医药传承创新工程、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中医药“治未病”工程、中医药健康服务工程;开展第二届名中医、基层名中医评选,选拔培养中医药行业领军人才等;加快推进中医药健康旅游、养生保健、健康养老示范区(基地、项目)建设;加强中医药传统知识保护,实现中药经典名方、传统知识等成果转化,传承民间医药特色技术。

加强儿科、产科建设

报告原文:深化计划生育服务管理改革,加强儿科、产科建设。

解读:我省将继续深化生育服务制度改革,认真落实全面两孩政策,鼓励按政策生育。为方便广大城乡居民享受生育服务,我省将继续落实生育登记服务制度,改进“互联网+计划生育服务”,全面落实网上办事、一站式服务和承诺制等便民措施,实现“一次登记、全程服务”全覆盖。优化整合卫生计生资源,落实“县抓实、乡负责、村为主”工作机制。大力开展出生人口性别比综合治理。巩固区域协作成果,促进流动人口社会融合。调整完善考评内容,优化考评指标,改进考评方式,落实“一票否决”。大力实施出生缺陷综合防治工程,提高出生人口素质。

今年,我省将加强全省妇幼保健机构标准化建设和规范化管理,推进妇幼健康服务机构转型升级和深度融合。以母婴安全保障为重点,着力提升妇幼健康服务能力,保障全面两孩政策有效落实。同时,加强医疗服务体系与能力建设,推动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加强院前医疗急救体系和胸痛、卒中、创伤、高危孕产妇救治、高危儿童和新生儿救治中心建设,构建省市县三级服务体系。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