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健康新闻 > 养生心得 > 养生与保健心得

养生与保健心得

时间:2017-12-13 10:11  来源:  阅读次数: 复制分享 我要评论

纵观“养生”的内涵,几乎关系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所有领域,囊括了优化人类生存环境、善化人类生命质量的一切内容。 “人生代代穷无已”,从最初仰观天象,俯察地理的祖先开始,人们就在孜孜以求地探索着养生的奥秘,不懈不倦地谱写着养生文化的巨幅篇章。

早在春秋战国,思想深邃的哲人智者,如老子、庄子、孔子、孟子等,都曾投入养生研究。他们的研究并不在一般摄养祛病的具体方法,而是把对养生问题的思考和认识作为宇宙观、人生观的有机组成,去探索深层次的精神修养艺术,设计自己理想的人生方式,并欲以此去体验至善至美的人生境界,所以中国的养生学问,一开始就处于很高的起点。

神农尝百草、黄帝作《内经》、伏羲画八卦,虽是历史上的传说,而集先秦时代医学大成的《黄帝内经》行世两千多年,确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奠基之作,融汇贯通了当时先进的哲学思想、科学知识,以及众多流派的医疗经验,创立了比较完整的传统医学理论体系,这就使中国养生之道这门学问从一开始就纳入了独特的科学发展轨道。在许多养生书籍中,《黄帝内经》不仅是一部中医理论的经书、中医治病的法书,同时也是一部集中医养生之道大全的宝典,它是中国养生文化中的一枝奇葩。它不仅讲祛病延年的医道,而且讲养生之道的理论和境界,它处处都包容和体现着人生哲学、美学和人生艺术的深刻内涵。

人与自然界息息相关,相依为命,共同存在。人是万物之灵,也是自然界的产物,人只有靠大自然提供适宜的环境和必要的物质才能生存。当然,自然界也要有人类,没有人类的自然界,是没有生机、没有意义、没有价值的。所以老子《道德经》说:“故道大、天大、地大、人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也。”还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同样把人与自然紧密联系在一起。 既然人禀天地之气而生,在养生时我们就应该首先掌握天地四时变化的规律,从而调和自身的生活起居,使自己能顺应、适应自然界,则自然界的一切都会转为维护生命、摄养身心的源泉,反之,不顺应或不能够适应自然界的四时阴阳变化,则必然会影响健康,甚至酿成疾病,危及生命。

春天的气候,和风拂面,杨柳垂金,生机盎然。所以人亦应该顺应春生之气,夜卧早起,散步于郊野,游春于户外,眺园林之春光,观山河之奇秀,纳六气之甘清,或作舞练剑,或行拳练功,或吐纳引导,或缓运四肢,都可舒调气机,畅运气血,开通毛窍,激发生机。当此之时,眼观旭日东升,耳听莺歌燕语,天地万物,欣欣向荣,自然使人心旷神怡,周身充满青春活力。这个时节,千万不要因“春困”而久卧,蜗居室内不见风日,那样会逆其春之生意,而患生郁疾,甚至会使肝伤,而体内阳气不得生发,至夏变为寒病。 盛夏天气炎热,万物繁荣,枝茂叶盛,生气勃勃。而且夏日昼长,养生者应当早起锻炼,不宜懒惰。不要怕日晒,应坚持不懈,运动锻炼。

民谚有“夏练三伏”之说,也是符合人体适应夏季长养规律,坚持体育锻炼不停止,才能长功夫的实际情况的。夏季,暑湿当冷。所以这个季节应该注意防暑。但还是要振作精神,注意劳逸结合。值得强调的是防暑、避暑,却不可贪凉,大热暑日,不可睡卧于阴凉多风之处,否则极易为寒邪所伤,罹患夏月伤寒。现代“空调病”很多属于夏月贪凉所致。 到了深秋霜降,阳气渐下,阴气渐升,气主肃杀,万物凋零。秋季养生,要从心始。

秋季以“收”为要,所以“养心”主要是:“使志安宁”,亦就是要心境宁静。当然话说回来,秋景也并非都是使人惆怅不堪,如果能于秋季外游,观看一下秋山红叶,都将别有一番情趣。此外,秋季是气候由热转凉的时候,人体肌表亦处于由疏松向致密转换之际,此时,阴气初生而未盛,阳气始减而未衰,故自然界气温开始逐渐下降,人体阳气也开始收敛,这个时候,人体若能主动接受一些冷空气的刺激,不但有利于肌表致密,而且还能增强人的应激和耐寒能力,从而提高人的免疫功能。 “春捂秋冻”,虽是一个民间养生谚语,但其中富有深刻的科学涵义和实实在在的养生经验。

中医认为,严冬腊月,天寒地冻,万物蛰藏,冬眠休息。人亦宜应其气而周密腠理,保养精气,使外不伤于寒邪,内不伤及肾精,则来春就会少病或不病。在药食调养方面,我国自古就有“冬令进补”的传统习惯。冬季为藏蛰之令,此时服用滋补肝肾的药物,可以增强肾脏藏精的作用。肾气、肾精充足旺盛,则体力自然充沛,抗病能力自会增强,来春也就不会或少生温热性疾病。而且冬气进补,还可以起到年少者促进生长发育,年长者益寿强体、延缓衰老的作用。 总之,四季有四季特有的规律,我们必须顺适、遵循,否则,必然会受到应有的惩罚,生产生活是如此,养生之道亦是如此。

我们在养生时不仅要遵循自然规律,还需要强调个人的不同体质,体质不同,在养生时需要注意的方面也不同。在饮食方面总的原则是粗细搭配、荤素搭配、远近搭配、凉热搭配,充分保证。各个体质的人群根据自己体质的特点,偏重食用对自己体质有改善作用的食物。

中医的养生之道,十分强调“形”“神”、“动”“静”两个方面。形,指形体、身形。神,指精神、魂魄。形与神的关系是相互依存、须臾不离的。只有“形与神俱”,形神俱旺,人才能健康长寿,达百岁之期。这就要求我们,要适当的进行锻炼,以期获得健康的身体。在锻炼的同时也要做到对精神心理的调养,要在静守中去体验。修炼静功,调心、入静,或静坐,或站桩,总以清心入静,排除杂念,一心体会体内气血运行的变化,久而久之,则真气充沛,五脏安和,形神健旺,自会长寿。

中医认为,人体五脏六腑、经络,处处都要保持通畅。人体内最重要的是十二经络、奇经八脉,首尾相连,如环无端,内联五脏六腑,外通四肢百骸、五官九窍。不可一处不通,特别是六腑以通为顺,以降为和。如果这些地方有哪一处堵住了,哪怕是瘀阻了一点点,疾病都会闻风而至。“痛则不通,通则不痛”,所以,只有周身“通调”才是人体健康长寿的必要保证。 关于“通调”之法,方法很多,导引按摩,拍打经络,药疗、食疗、刮痧、拔罐等,都可以随证选用。

最后,中医养生需要特别强调的是持之以恒。中医在改善人体健康方面是缓慢的、持久的,所以一定要坚持下去。如果不能持之以恒,再好的养生方法告诉你,也是毫无用处。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