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健康新闻 > 健康资讯 > "孤单"世界里的"温暖"坚守

"孤单"世界里的"温暖"坚守

时间:2019-06-17 09:14  来源:网络转载  阅读次数: 复制分享 我要评论

       在常人的眼里,精神病医院就是“关闭”着那些神经不正常的“病人”,他们或吃或喝,都是那样的“渺小”和淡漠,因为他们都是社会底层最让人忽略的一个群体,似乎与我无关,或者偶遇某个精神病患者,我们都会躲避得远远的,带着一种复杂的情感,而又“冰冷”的面对着他们的一言一行。
然而,对于毕节市精神病医院二病区护士聂梅来说,今天是几月几号,有没有朋友聚会,有没有亲人期盼回家吃一顿热腾腾的饭菜,聂梅都没有太多的时间去慢慢思索。她唯一能做的,就是每天陪护着自己的病人,做着同样的事,训练病员洗漱,监督病员服药到位,为病员整理床铺,安排病员就餐,带病员到室外活动区活动,平平凡凡的每一件小事,日复一日的做,点点滴滴几十年来从不改变,她的青春就这样默默地奉献在她的日常工作岗位上,奉献在毕节市精神病院的每一个日日夜夜中。
       她似乎没有一句怨言,也没有一丝外面想象出来的“恐惧”,而是让自己的那一份“温暖”,在工作中悄悄的奉献着。很多精神病患者没有家庭的记得,有的甚至失去了家人的联系,在毕节市精神病医院,就是这样一群“美丽”的天使,用爱的“温暖”,支撑着这样一群被社会“遗忘”的人。除了他们,又有谁真正的走进这样的医院去看一看,真正的让这个群体,有着更多的关怀与生命的感受。或许除了医院中的每一个人,就不会有太多的人关注,还有这么一个 "孤单"世界,这么一个“孤单”人群,值得社会每个人用点“心”,让他们都有一点人生宽度的“家”。

       回不去的“家”
       2019年的春节即将到来,人们都忙着准备一切工作就绪和亲人们团聚,每年的年味都是香香浓浓,随着大家工作和生活的提升,期待着“年”的到来,更是有增无减。
       然而,毕节市精神病医院的每一个人,却没有这么“期待”。是他们忘记新年吗?不是,而是他们有很多人找不到“家”,没有“家”,就没有“年”,没有“家”,就没有亲人暖“炕头”。那么,作为精神病医院的一员,从院长到每个护士,保证好医院里的每一个病人能够享受“年味”,就是这个春节最大的心愿和“盛大节日”。
       其中,有一位毕节市七星关区救助站工作人员送来的精神病患者,由于语言表达不清楚,一直总联系不到他的家属,听说“新年”来了,他就一个人感觉“孤单”,就不和任何人说话,而且护士给他护理,他都会反感,有时还会抓伤护士。因为很多护士都是多年的经验,一看到他这个情况,就明白病人的一些心理问题。于是,就给他做了一些心理疏导,认真关心他的情况,好好照顾好他的生活起居。经过一段长时间的治疗,他的病情有了很大的好转。终于,经过了多方联系,才知道他是来自于外省在毕节出现“状况”的病人。于是就联系了他的家人,他的家人因为他“丢失”,也正在四处寻找他的下落,都以为他已不在“人世”。
       于是,经过毕节市精神病医院工作人员的多方协调,他的家人才千里仆仆过来接他。见面的第一眼,当患者弟弟叫出他小名的时候,他的眼眶一下红润了,虽然他还是说不清楚话,但他患有精神障碍已经有了很大好转,当听到自己亲人叫自己的时候,他的身体还是不禁的发出了颤动。一家人终于得以团聚,家属嘴里不停说着感谢。
       据他的亲人讲,因为他得了精神障碍,就会看不住,到处乱走,直到接到毕节这边的电话,才知道他还活着,一家人团聚,有着很多真正的愧疚和难受,但都没有办法,因为亲人生病,谁心里都不是滋味。此情此景,或许在普通人的世界里,很正常。但是,在这里,我想,只有在精神科工作,每天陪伴病人的医生护士们才能体会其中特别的感动之处,他们也感到无比欣慰和幸福。
       可这或许算是一个特例,在毕节市精神病医院住着的400余人,大部分都没有家回,更没有亲人可以期盼。他们很多在医院里已经是时间很长的病人,治疗好之后,要么才有亲人过来接,要么就是自己走出去。但是跟踪病人,保证病人病情不会复发,同样是医生护士们需要做的工作。再苦再累,或许没有人能够知道,相反医院的一切,更是无法让外面知道。他们就这样认真坚守,一直默默的付出在自己的工作一线,病人苦了累了,有他们,可他们自己呢,就只有不断的付出。
       很多病人回不去“家”,有他们护航,每年的春节,其实很多医生护士都回不去“家”,因为这么一群“病人”,需要他们陪伴,如果他们走了,“病人”怎么办?
       毕节市精神病医院的秦盛,专门写下了这样几句话:
       炊烟起了,我在门口等你;
       夕阳下了,我在山边等你;
       叶子黄了,我在树下等你;
       月儿弯了,我在十五等你;
       细雨来了,我在伞下等你;
       流水冻了,我在河畔等你;
       ......
       回家,于我们而言,再普通不过。而有的人,从离开家到再次回家,却不知需要多少年。

       “孤单”的世界
       面对着这样一群特殊的病人,毕节市精神病医院副主任师护孙蕾,算是一个“老干部”,她有爱心,有技术,甚至是毕节很少有的心理“专家”。她还曾获得过2018年毕节市委统战部、毕节市卫计委、毕节市工会优秀护理管理者表彰,她的护理管理模式——治疗-康复-心理治疗,使得病人能够更好回归社会,减少复发率,医院的医生能够做到真正“天使”的耐心、信心、真心。在她的办公室里,关于病人的点点滴滴,她不仅记忆犹新,而且说起来滔滔不绝。每一句话,都是围绕着病人的生活展开。
       她说,这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问题主要出在心理上,因为孤单,因为寂寞,很多人不知不觉中,就有可能患病。因此,对于护士来说,工作量不仅大,而且需要做的工作还会很多。护士们每天早晨叫病员们端着洗漱工具在洗漱间洗漱,刷牙该怎么刷,洗脸该怎么洗,都需要护士们经过专业的培训。而且有的病人上厕所、洗澡,都需要护士去给他们穿裤子提裤子,作为护士们,很多时候也会尴尬,可做到了这个工作,就需要忘记自己的性别,做到亲力亲为。特别是精神科的护士,不仅每天要完成同样的护理工作,还要扮演家长的角色,只有家长对自己的孩子才会有耐心的每天教他们起床后要刷牙洗脸,上厕所要洗手,饭前要洗手等。
       每周二,医院里都会有专门的人员为病员修剪头发,可很多护士,在闲暇之余都会帮病员修剪,因为医院病人太多,一个人忙不过来,每个护士都会想到能帮的就帮帮。而病员们也都会想要熟悉自己的护士给剪头发,剪指甲,在这个过程中,还可以和病员拉拉家常,不知不觉中头发就理完了,病人经过护士们的陪护,就会慢慢心情高兴起来。就是这样细致认真的工作,每个在医院来治疗的病人,都会得到很好的救治。
       在毕节市精神病医院,病人们除了每天的治疗,有的时候,医院护士和工作人员还会带着他们做一些手工活,比如剪纸,比如做手工艺术,甚至带着他们栽花、栽菜等等。经过这些锻炼,很多人就会在热闹的“氛围”中进入到一定的心理记忆。经过这些很好的锻炼,他们就会慢慢恢复心理的健康,重新走到自己的生活中。因为他们“孤单”,因为他们得不到正常人的接纳,加上这些都是底层人最“疼痛”的生命体验。
       孙蕾呼吁,面对他们,一定要用最真诚,最真心的面容和他们对话。现在社会发展,心理问题导致生病的人越来越多,很多人不是自己的问题,而是因为自己的“孤单”得不到接纳和理解,越来越行成了疾病。特别是家人,更应该对自己的每个亲人都要真心对待。每个人受到了打击,经历了挫折,至少还有家人的理解与支持,就会在心灵上有一种依靠。面对这个群体,更需要社会都能支持,同样的,社会上救助和成立的医院,机构,更需要得到政府的大力倡导和大力扶持,才能让支持这个群体生命的每一个人,都有一腔热血,做到不让他们“孤单”。

       “走不出来”的群体
       精神病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病种,对于很多患有此病的人来说,如果家庭和生活的关照不到位,也会导致病人的反复发作。因此,由于社会、生活、家庭、心理承受不当等原因,很多人或多或少都会患有精神方面的疾病。
       据卫生部调查,精神疾患在我国疾病总负担排名中居首位,已超过心脑血管、呼吸系统及恶性肿瘤等疾患。各类精神问题约占疾病(全部疾病和外伤所致残疾及劳动力丧失)总负担的1/5,预计到2020年,这一比率将升至1/4。据人民网发布消息称,中国精神病患实际数字远不止1亿,目前有1600万严重精神疾病患者,在国家疾病总负担中排名首位。
       刘闵2018年来到毕节市精神病医院院住院治疗,据介绍,刘闵来的时候,基本上失去了任何的生活自理能力,不会吃饭,大小便不能自理,衣服裤子都基本上不会穿和脱,就需要女病区护士们天天给她换洗,因为毕节特殊的经济原因,精神病医院就会人手不够,没有专门的护工,一切都靠医院医生和病人,不怕脏,不怕累,天天给喂饭,不吃就熬粥,一点一点的喂,经过40多天的精心护理,病人逐渐就能自行吃饭了,再经过一段时间,刘闵就慢慢恢复到能够吃穿自理的水平。看着这些病人一个个好起来,对于医院的医生护士来说,就是再高兴不过的事了。
       在孙蕾办公室,她专门把医院的群分享给笔者看,又是某某有了进步,又是工作细节那点安排不到位等等。每天,都能看到他们忙里忙外,都能让每个病人感受到真实的温暖。但毕竟这是一群特殊的人群,他们因为某些原因让自己患病。一旦患上精神疾病,很多人都会越陷越深,轻者就会让人生暗淡无光,重者很多人就会走向人生的不归路。孙蕾说,他们都是一群“走不出来”的人,每个人都会陷入自己的内心不能自拔。只有通过有效的治疗,通过社会更多的关注、关心,才能在自己的人生“天空”中,飞翔出一片幸福的“蓝天”。

       需要更多理解与支持
       胡家英是毕节市精神病院院长,1987年8月从毕节卫校毕业,30余年一直从事精神科临床医师。她对于弱小生命的尊重,就像对自己工作一样兢兢业业。有时候,面对病人的不理解,以及对这个人群社会的不关心,作为这个群体的“守护者”。她也有很多话想说,因为她觉得,面对这个群体,需要得到社会和政府更多的关心。特别是在毕节这样的发展环境中,很多人走向“压力”的可能性也会很大。面对这些弱势人群,往往很多时候都会被人忽略,尊重每个生命,其实与身份没有关系,与出生没有关系,每个来到医院的病人都是一样,希望得到很好的治疗。
       她说,每天除了工作,当自己走在上班下班的路上,随时都会思考。特别是看到街上一些这类人群的行为,巴不得自己能够为地方做出更多的事情。然而,每个人力量都是有限的。除了得到更多的包容与理解,还应该让这类医疗机构得到更多的支持。因为这类人,很多家庭都选择放弃,不愿意花钱去治疗。因此,相对来说,选择了这个职业,就是选择了更多的责任。
       她还举了一个例子,之前有一个唐氏综合征的男患儿,到医院入院治疗前,生活自理能力低下,而且各方面都表现不好。特别是生理、心理的问题也十分严重。经过病区一段时间的治疗,护理人员反复训练,该患儿自理生活能力有提高,自行料理能力,主动行为能力,还能背诵唐诗多首,医院还组织病人活动时把他推荐上台表演。看到这些病人一个个康复起来,有时也是一种极大的安慰。
       因此,哪怕有很多压力,毕节市精神病院每逢过节,特殊节日,都会组织病人进行一些活动。记得在一次活动上,护理人员专门进行了一次询问病人有什么心愿,病人说想吃饺子,于是病区的全体护理人员出钱买了肉和面皮给病人包饺皮,当时病人有90多个,她们包了1000多个饺皮,加工好给病人,每个病人8个,病人很高兴,看到这样暖暖的一幕幕,每个人都会记忆犹新。特别是把病人当做自己亲人一样的对待。胡家英说,哪怕医院再困难,也会感觉心里的温暖。

       由于出色的工作,2015年胡家英被评为“贵州省五一巾帼标兵”,同时被授予“省五一劳动奖章”。“她说,一生为这个群体服务,无怨无悔,只希望医院能得到更多的社会关注和理解,特别是近几年毕节市精神病医院也面临着诸多困难。对于医院来说,能做的工作只能有限,大家都是对这个群体负责,但愿他们能得到社会、政府的关注和重视,真正脱离疾病的困扰,回归到正常人的生活状态,有一个好的美好未来。(作者:郭翰)
       注:图片来源毕节市精神病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