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运动养生 > 太极 > 在文化大院感受文化传承

在文化大院感受文化传承

时间:2018-10-12 09:05  来源:  阅读次数: 复制分享 我要评论

    

    白素芳当了18年的幼儿教师,从来都只在讲台上给孩子们讲课,这是第一次站在戏台上,给平日里熟悉的父老乡亲们做传统文化的讲座。9月28日,晋城市首批文化大院和文化乡贤讲堂在阳城县西河乡郭河村挂牌运行了。白素芳作为第一个给乡亲们讲课的文化乡贤,为此提前准备了很久。
    “咱晋城人对扛桩闹故事很熟悉,可很少有人知道这桩上的小孩是怎么上去的、顶桩的人需要什么装备,我的文化乡贤讲堂就准备给大家揭秘扛桩闹故事。”白素芳的父亲白接才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扛桩故事”的代表性传承人,他把父亲、爱人和弟弟都带到了舞台上,现场“教学”。站在郭河村的戏台上,白素芳没有丝毫的紧张感,她的讲座没有一句华丽词汇,而是用现场演示和互动的方式完成了一次对传统文化的传承。
    扛桩闹故事是阳城民间舞蹈的一种特殊形式,也是群众喜闻乐见的民间传统文化之一。桩上的故事演过《杨家将》《西游记》等,孩子们的扮相雄姿多彩,甚是好看。扛桩闹故事于2009年4月被列入山西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现场有孩子想要上桩试一试吗?”白素芳台上的一句吆喝,一下子吸引来了七八位小朋友。孩子们争着想要上桩感受一下非遗的魅力。背架用于固定桩头,三角架是为了固定桩上的孩子,上桩时需要专用的叉架起来,还需要小锤子固定桩架。看着简单的扛桩表演,幕后需要注意的程序还真不少,哪个环节都需要千万分的注意才能保证安全。
    “哇,坐在桩上可真刺激,坐得高又看得远。”6岁的毕译心从小就跟着奶奶看扛桩表演,当天第一次鼓起勇气上桩。“这桩上一点也不可怕,我要告诉我的小伙伴,让他们都来试一试。”
    一场文化乡贤讲堂受到了全乡老小的热捧,大家的热情让白素芳更有信心:“文化大院和文化乡贤讲堂是一个机会,今后我还要利用这个舞台,将打桩闹故事这项传统文化深入到更多老百姓的心中,更要做好文化乡贤的带头人,让大家的生活更加有滋有味、有文化。”
    你方唱罢我登场,乡贤讲堂一结束,文化大院的舞台上又传来了欢歌笑语。川剧变脸表演中,演员一人多角,气场十足;上党梆子表演,身段曼妙,眼波流转;高亢嘹亮的歌曲《天路》,演唱者将原唱韩红模仿得惟妙惟肖……
    为什么要成立文化大院?晋城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李华文解释道,在基层文化调研中发现,老百姓富了,对于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不仅需要跳跳广场舞、打打太极拳,更需要传承文化遗产、切磋文艺创作。在高平市换马村,一位在长治学院任职的音乐教师,每个月自费回一趟村里,为村里喜爱音乐的村民们免费培训八音会演奏技巧,如今,这支由妇女和老人组成的乐队已经可以走到镇上和县里进行演出了。而沁水南阳村的村民们则自发组建起了剧团,经过排练,已经像模像样,甚至有村子花钱邀请他们去演出。既然基层的百姓如此期待,何不开办文化大院?
    由此,市里决定推出文化惠民工程新内容:每年建设10座文化大院,推出百名文化乡贤,开展千场乡贤讲座。以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和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为基础,建设一批“建设有标准、活动有内容、管理有队伍、运行有保障、工作有效果”的文化大院。一方面能让村里闲置的场所发挥作用,一方面让老百姓参与演出并充分欣赏到丰富多彩的民间文艺,精神文化生活更加充实。李华文告诉记者,文化大院并非新生事物,也不是晋城市的首创,而晋城却在文化大院建设过程中,加入了更多的文化内涵。比如乡贤讲堂,还有书报刊借阅、宣传展览、国民教育、公共文化资源配送、体育健身和农民娱乐等活动。此外,文化大院还将每年评审,经市、县两级审查合格后,予以命名,并给予一定的奖补资金。目前,文化大院的建设还在不断的探索磨合中,我们的目的是让老百姓在文化自觉中奔小康,找到乡村振兴的方向与目标。
    在李华文眼里,文化大院牌匾虽小,内涵却大。他说,别看轻文化大院产生的辐射力,文化大院建在村庄里,活动在百姓身边,建一处文化大院,带动一方活动,凝聚一方群众。点亮这盏灯,就会照亮一大片。
    晋城市委常委、宣传部长赵沂旸表示,要将全市的文化大院打造成繁荣基层文化的主阵地、涵育村风家风的好平台、巩固基层基础的稳定器。真正发挥好文化大院的作用,努力推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大院、村史村情进大院、传统礼仪进大院、文化艺术进大院、家风家训进大院、科普知识进大院,将公共文化服务触角延伸到最基层,打通“最后一公里”。

本报记者 郑璐 本报通讯员 袁泉